《紅樓夢》本名《石頭記》,是作者“自譬石頭所記之事也”。整部小說,乃是石頭為我們所言說的故事。
石頭究竟說了些什麼?甲戌本的“凡例”說,作者把真事隱去,故小說楔子的主人公名叫“甄士隱”。而小說正文所講述的,乃是用“假語村言”敷衍而成的故事,故由楔子通向正文的過渡性人物,名叫“賈雨村”。
本來,小說乃虛構之物,小說家言也即是“假語村言”。但“凡例”的作者告訴我們:石頭用假語村言講述了一連串真實的事件。並且感歎說:“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由於胡適先生在1921年的考證,我們知道這個真實故事所關聯的不是市井細民、芸芸眾生的日常瑣事,而是與皇室相關的重大曆史事件。我們知道這是一個意味深長的故事,但卻無法確知其意味究竟指什麼,假語村言背後的真實事件究竟指什麼。我們能“解味”嗎?
石頭究竟說了些什麼?我們依然似懂非懂。
脂硯齋批本《石頭記》,曾經以極簡略的文字提示讀者:某段情節或人物與特定的曆史事件相關。比如庚辰本第十六回寫到趙嬤嬤、“咱家大小姐”等人的時候,有脂批寫道:“文忠公之嬤。”文忠即傅恒,傅恒的姐姐為乾隆帝的皇後富察氏。脂批本《石頭記》中還有大量類似的批語。後世的讀者沿著這些線索追尋下去,試圖去還原隱藏在“假語村言”背後的曆史真相。這種追尋形成《紅樓夢》閱讀史上一種重要的現象,這就是“索隱派紅學”。
然而,二百多年來,這樣一些追尋始終不能找到曆史的真相,它們除了為我們講述了一段段清宮秘史之外,始終不能讓我們確信,這些清宮秘史跟《紅樓夢》有什麼直接關係;它們始終不能讓我們相信,石頭講述的即是這樣一些故事。
不過,讀者並不因此而舍棄索隱紅學。索隱紅學所重建的故事充滿了神秘、驚悚、陰謀、暗殺、偷情、亂倫……讀者樂此而不疲。索隱故事是如此充滿曲折、離奇,富於閱讀快感,以致讀者早已忘記這些索隱故事是否與《紅樓夢》有著確切的關係。或者說,此時的讀者對於“石頭究竟說了些什麼”這個問題,已經是興味索然了。
當今,索隱紅學已經在某些“紅學泰鬥”或“著名作家”的手中被推向極致。他們的廣受歡迎又反過來激勵著無數紅學愛好者去索解出匪夷所思的離奇故事。打開紅學網站看看吧,在那裏,真所謂:不怕索不出,就怕想不到。
其實石頭所說的,就是這部《紅樓夢》本身;作者期待我們去理解的“味”,就蘊含在這部小說之中。不必舍近求遠,讓我們拋開“驚悚”的閱讀期待,走進“紅樓”,與小說中的人物一起感受他們的命運與情感,細細品味,慢慢咀嚼;再走出“紅樓”,看看今天的眾生百態、人情冷暖。這時,小說與現實、審美與曆史在我們的閱讀中將得到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