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開墓(1 / 2)

PS:想聽到更多你們的聲音,想收到更多你們的建議,現在就搜索微信公眾號“qdread”並加關注,給《山水物異考》更多支持!

譚老頭兒從石碑以及底座贔屭的外觀、形製推斷出工人們可能是挖到了某位高官的墓或者地宮。

譚老頭兒對木聖言和勺子介紹道,從西漢末年開始,便有人用石頭製作成的碑立在墓前。而且並不將其埋於墓中,也不撤除,並且在石碑上刻寫墓主人的官爵姓名。這種墓碑的頂端做成方尖形狀的叫做圭首;做成圓弧形狀病刻上雲氣圖案的叫做暈首。到了東漢時,墓前立碑就流行開來了。到了唐宋時期,朝廷準許一定級別的官員墓前可以立碑。碑首稱為碑額,不同級別刻不同圖案,有螭(chī,無角的龍)、虎、獨角龍、雀等圖樣,碑身下還有碑座,稱為趺。當時規定五品以上墓碑為螭首龜趺,高度不得超過九尺,七品以上墓碑為圭首方趺,高四尺。到了明清時期,對墓碑的規定就更為細致了:一品為螭首龜趺,二品為麒麟首龜趺,三品為天祿、辟邪(傳說中的兩種神獸)首龜趺,四至七品為圓首方趺,圓首的碑又稱碣。碑身、碑首的高度、寬度以及趺座的高度也都有等差,最高等級的墓碑通高達一丈六尺。

原則上庶人,也就是尋常百姓的墓前是不許立碑碣的,但這種禁令並未嚴格執行,所以一般人死後墓前大多立有石碑,隻是體小製陋,又無趺座而已。帝王貴族和一些高級官僚墓前辟有豎向的通道,稱為神道。如在神道上立碑,就叫神道碑。後世記述墓主家世和生平事跡並加頌揚的文字多刻在神道碑上,立在墓前的碑碣一般隻刻官爵、姓氏、名諱。現在碰上的這座石碑,粗估高度在二米多,三米不到的樣子。唐宋時期的大員們在北京的不多,所以應該將時代鎖定在明清時期。明清時候的一尺是現代的三十五厘米長度,這座石碑高度接近九尺,沒有超過九尺。這在形製上應該是一品大員的規格,一品大員的話一般都是用螭首或者獨角龍的頭。

在說贔屭,最初的贔屭是由玄武的形象-龜狀演化出龍頭龜趺。其實贔屭的頭跟烏龜的頭還是有區別的,贔屭是有一排牙齒的,而烏龜是沒有的。那些高官貴族紛紛用龍頭代替龜的頭,是因為烏龜的腦袋不如龍頭高貴、威嚴,於是便被人為的替換了。可是這樣一來,皇帝就不高興了,龍是高貴的神物,除了帝王能用,別人是不能用的。無奈這種形製已經蔚然成風,明清時的皇帝們也隻能強製將官員們用的龍頭改成無角或獨角的龍首用以跟皇族區別,然後又加以石碑高度的限製。

“老譚頭兒,你說的龍總共生了九個兒子,除了這個贔屭,另外八個呢?都什麼樣子?跟贔屭長的一樣嗎?”勺子問道。

“龍生九子,九子不同。這第二個兒子叫做螭吻,又叫做鴟尾,是一種魚形的龍。在佛教裏麵,它是雨神座下之物,能夠滅火。故此,它多被安在屋脊兩頭,作消災滅火的功效;蒲牢是第三子。形狀像盤曲的龍,平時愛好吼叫,所以它被用作洪鍾上的鍾鈕。龍的第四子,狴犴,又名憲章,外形像隻老虎。它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它的畫像。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囚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銜牌和肅靜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第五子饕餮,形狀如羊身人麵,眼睛在腋下,虎齒人爪,聲音如娃娃聲音。因為喜歡吃,因此被立在爐鼎、鍋蓋上,饕餮盛宴就是形容它的;第六子蚆夏,外形似鱉,喜歡在橋柱的地方站立,因此被立在橋邊;第七子,睚眥,龍形。平生好鬥喜殺,刀環、刀柄、便是它的像。這些武器裝飾了龍的形象後,讓人覺得增添了懾人的力量。它不僅裝飾在戰場將士的兵器上,也大量地用在儀仗和宮殿守衛者武器上,從而更顯得威嚴莊重。在中國成語中有睚眥必報、睚眥之忿、睚眥觸死等等;第八子,金猊。外表上又是個獅子,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第九子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於門鋪首。

“我塞,還真的是九子九種外形,九種性格啊。“勺子說。

“可是為什麼這座碑座贔屭的頭沒了?”木聖言突然問道。

“這個我就不知道了,可能是年代久遠,或者人為造成。不過這沒什麼大不了的,等專家們來了,把石碑清洗幹淨就能知道墓主人的身份了。”譚老頭兒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