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上的清兵緊張害怕著,但卻不得不戰鬥。
城下的明軍熱情高昂著,意誌格外堅決。
清兵們沒有選擇,中古時代和前現代的軍隊是盲從軍官的,自己很難產生多大的意願,他們隻知道跟著戰鬥,打贏了跟著搜刮搜刮,打輸了就撒丫子跑。軍官選擇投降了,他們就投降,而軍官死戰到底,除非他們徹底崩潰,不然也會接著戰鬥。
城上大部分都是漢人或者漢軍旗,他們卻別無選擇。阿密達知道他必須守住北塘的海防,他不清楚到底有多少明軍來了,但是他很清楚,北塘一失,那麼明軍看到的是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他們可以直接攻取京師。
京師還有二十萬滿洲居民,阿密達可是聽過滿屠子朱慈煊的“美名”,他沒辦法想象如果明軍進了城,等待著他們這群曾經的勝利者的,是怎樣的血腥噩夢。
而城下的明軍們,則是另外一種心情。
高寧這個步兵連的指導員已經是給全連官兵做了一路的思想建設了,從他們還在上海沒出發前,到船上,再到現在,與士兵們一樣拿著鋼槍的指導員這個時候仍是聲情並茂:“同誌們,戰友們!這是我們大明撥亂反正、光複中華的重要一戰,攻克了北塘,我們就打開了前往京師的大門。那裏才是我大明的都城,寄托著這個民族全部的期望!十九年來,神州陸沉,生民塗炭,今日要看我們驅逐韃子,重光大明了!”
李萬站在高寧的身邊,聲地道:“指導員也真是個演家,我都懷疑他的熱情怎麼會那麼充沛的,我都覺得假假的。”
高寧向來不喜歡跟李萬討論些這種問題,大明複國軍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極為重要的,幾乎士兵們訓練一就有半是用作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主義、愛國主義,乃至馬恩新學都是必修課,統一思想和懂了文化的士兵們,戰鬥力自然有了不的提高。大部分士兵從白紙一張,都變成了堅定的大明戰士,但也有像李萬這樣的刺頭,是覺得聽這一套多了,耳朵就出繭子了。
高寧道:“指導員的都是實話,而且咱們的戰士們,確實需要激勵。”
李萬去看他的士兵們,果然大部分麵色沉靜,但是雙目之中像是點著火焰。他們中很多人都是聽著一個個滿清對華夏之民的血腥屠殺和暴行的故事,並且學習了為什麼中國隻能由大明來帶領,蠻夷摧毀的不僅僅是華夏衣冠和漢人的尊嚴,更是綁架了國家的命運前途,打斷了國人的脊梁。
士兵們提著自己的槍,扛著炸藥包,開始了對北塘堡壘的攻擊。
機槍手立即建立臨時火力點,調整了槍口朝上,開始不要錢地發射子彈,對士兵們進行掩護。兩挺機槍立即就打得本來就不高的堡壘上,清軍不敢還擊了。就趁著這個機會,步兵們扛著破壞力極強的烈性炸藥,來到了城牆之下。
“固定起爆點,扯引線了!”
“不想跟這群韃子一樣被炸死就手腳麻利點。”
明軍共設置了三處起爆點,確保能夠將這個並不大的堡壘給炸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