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對於武將和文官,都應該施加限製。
杜淹直接提出了三點,第一點就觸動了李藎忱的心思,便是軍隊禁止經商。古往今來,軍隊經商的事情屢見不鮮,主要還是因為在古代較為閉塞的情況下,軍隊反倒是成了流動性最大的一支隊伍,再加上軍餉的缺乏等等,軍隊自然傾向於能夠賺取一定的外快。
原來的時候有這樣的情況並沒有什麼問題,沒有錢又吃不飽肚子的時候還不允許人家自己想辦法,那是要趕盡殺絕麼?更重要的是古代的軍隊,隻要不燒殺搶掠,就已經算得上軍紀嚴明的好軍隊了,經商什麼的,不算啥。
但是杜淹明確的,軍隊經商一來會讓軍隊分心,二來會讓軍隊完成本不應該的資本積累,這個資本積累多了,軍隊的野心自然也就大了,同時商貿本來就和地方民事有著密切的聯係,軍隊經商,實際上就等於從另一個角度上參與到霖方民政事務中,因此這算是從一個源頭上遏製這種事情的發生。
第二點也很明確,那就是加強禦史台對軍隊的監管,甚至可以建立專門維護軍規軍法的部門,軍中紅線,是絕對不能觸碰的,而在這之前,軍中的軍規完全都是軍中將領和主簿等人維護,實際上真正實行多少,還是由本軍之中的將領和主簿等人決定的,所以設定一個全新的中立部門,自然能夠起到再多一層督查的作用。
這明擺著就是後世的憲兵嘛,李藎忱對此自然不會反對。
軍規軍法本來就是大漢軍隊的脊梁,隨著大漢軍隊的規模越來越大,這的確是軍方現在越來越需要重視的問題,畢竟在軍隊的急劇擴張之中,軍中越來越容易藏汙納垢,軍紀自然也就越來越容易被敗壞。
第三點,自然就是針對現在的後勤補給,杜淹建議大漢能夠建立起來更加係統化的糧食儲存和運輸體係,實現一層層、一級級的糧食儲存和轉運,每個地方有自己的糧倉,在戰時,優先調撥糧倉之中的糧食轉越大糧倉再轉越前線,而地方上臨時征收的糧食則再一次填補到地方糧倉之中,同時加緊疏浚各地的河道,充分發揮南方水閱優勢,從而加快糧食轉閱效率。
對於這前一半問題,李藎忱倒是無可奈何。建立起來糧食運輸體係,他當然也知道好處,但是就目前來看還是有些不切實際的,主要還是因為大漢很多地方的開墾和農耕都是剛剛起步,儲存糧食、階梯性轉運並非不可能,但是要給地方很大的壓力,現在很多地方應該是承擔不了這樣的壓力的。
為了防止官逼民反,李藎忱也不敢過於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