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局麵下,鮑鴻刷爆了這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始作俑者,帶來的效果是巨大的。尤其是在現在造反義軍如火如荼的時候,相當於澆上了一盆冷水,對義軍的打擊是巨大的。
如此一來,對於鮑鴻的聲望提升也是不言而喻的。
當然,這些鮑鴻他們並沒有考慮到,畢竟鮑鴻壓根就沒有提過這個事情,眾人也沒有考慮過輿論問題,這些卻是前來探望鮑鴻的賈詡告訴他們的。
沒錯!就是在董卓麾下打醬油的賈詡,和鮑鴻之間還算有點交情來著。
賈詡年少時並不出名,隻有當時名士閻忠認為他與眾不同,他有張良、陳平那樣的智慧。賈詡早年被察孝廉為郎,因病辭官,向西返回家鄉到達汧地,路上遇見叛亂的氐人,和同行的數十人一起被氐人抓獲。賈詡:“我是段公的外孫,你們別傷害我,我家一定用重金來贖。“當時太尉段熲,因為久為邊將,威震西土,所以賈詡便假稱是段熲的外孫來嚇唬氐人,叛氐果然不敢害他,還與他盟誓後送他回去,而其餘的人卻都遇害了。賈詡擁有如此隨機應變處理事情的才能,像這樣的事情很多。
賈詡在演義中由第九回橫跨至第八十六回,形象突出,計無不中,甚至曾令善於用兵的曹操幾度敗績。其所從屬勢力頗多,先隨李傕,再隨張繡,最後事曹操曹丕兩代。加上他曾助曹丕篡漢,其形象不算十分正麵。可是即使賈詡曾助李傕、曹魏這些在《三國演義》形象比較負麵的勢力,他的才能仍備受肯定。而且不論是李傕、張繡,還是曹操、曹丕,都將賈詡此人視為心腹。可見其人善於交際,亦深曉亂世自保之術。
董卓廢漢少帝劉辯,改立陳留王劉協為帝。十一月,董卓自為相國,讚拜不名,入朝不趨,
賈詡劍履上殿。賈詡在此時以太尉掾為平津都尉,後升討虜校尉。時董卓之婿中郎將牛輔屯兵於陝,賈詡便在牛輔軍中輔軍。不久,牛輔遣李傕、郭汜、賈詡等出兵攻打關東聯軍,先向孫堅,在梁東大破其軍。孫堅率千騎潰圍而去。
董卓被殺,牛輔亦已死去,王允清算董卓餘黨。當時李傕、郭汜等人心懷不安,都打算各自逃亡,賈詡出麵阻止了他們,:“聽聞長安城中正在商議著打算把涼州人斬盡殺絕,而諸位閣下拋棄屬眾獨行,一個亭長就能把你們抓住。不如帶領部隊向西,沿途收斂士兵,再進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如果能夠幸運地成功,尊奉國家(的命令)征服下,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走也不遲。“此計為眾人采納。
於是李傕等散“王允欲洗蕩此方之人“的流言,聯絡涼州諸將,率軍晝夜兼程,奔襲長安,及至長安城下,已聚合十餘萬之眾。李傕與樊稠、李蒙等圍攻長安城,因城防堅固攻而不克。後由城內叛變士兵引導涼州軍入城,與守將呂布展開巷戰,呂布兵敗,僅率百餘騎出逃。李傕等縱兵擄掠,吏民死者萬餘人,屍積滿道。太常種佛、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等被殺。李傕等擁兵至南宮掖門,威逼獻帝和司徒王允,封李傕為揚武將軍、郭汜為揚烈將軍、樊稠為中郎將。李傕又殺司隸校尉黃琬、左馮翊宋翼、右扶風王宏和司徒王允及其妻子。一時間,京城腥風血雨,朝野大亂。
後賈詡為左馮翊。李傕等以賈詡之功欲封其為侯,賈詡:“這是保命的計謀,哪有什麼功勞?“堅決不受。李傕等又讓賈詡為尚書仆射,賈詡:“尚書仆射是百官的師長,是下的榜樣,我賈詡一向沒有什麼名望,難以服人。就算我可以貪享虛榮,對國家又有什麼好處?“於是改拜賈詡為尚書,掌管選拔人才,在人事方麵多有貢獻,李傕等人親近賈詡但同時也很忌憚他。(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