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媒體的刻意宣傳,貌似中立的立場,把詆毀一事鬧得人盡皆知。當然,這個時候還不算驚人,隻是吸引更多人參與論戰。
可是,情況急劇變化。
這事才火,一大堆知名人士紛紛冒出來,各處言詆毀三國演義。而且,他們不是言之無物,反倒是言之鑿鑿。
“三國演義宣揚封建思想,其中忠義可笑至極。”
“單從文本來,這書刻畫人物一般,人物性格幾乎一塵不變,並不多麼優秀。”
“劇情也有點假,寫劉備仁義卻更像偽善……”
……
三國演義是一本,即使很著名,可無論什麼時候都有缺點。而現在,作協那些人就把這些缺點放大。
這抹黑的效果,可比隨便詆毀好多了。
如果隻是這樣,那也不算什麼,偏偏這些缺點都是權威人士的。更可怕的是,這些權威人士不是主動挑事,而是這事火起來才參與其中。
其中一些權威人士,更是在別人三番五次邀請之下,這才不情不願的站出來了幾句。
如此一來,一般人怎麼可能懷疑,反倒很信服這些人。
然而,這就完了?
不,這隻是第二步。
在此之後,作協剩勇追窮寇,又讓偶像青少年作家出手。
這些作家的作品,廣泛分布在各種刊物,影響著廣大的青少年。於是乎,在他們的文章之下,三國名聲漸漸變臭。
來不可思議,可其實一點也不誇張。假如王莽早早死去,誰敢他不是忠臣?王莽起初名聲多好,誰想後來人人謾罵?
這三套組合拳下來,三國演義沒有變成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但也名聲大減,再不複之前的隆盛。吳學光等人見此,全都暢快的大笑起來。
至於楊大誌、安浮生這些人,早就目瞪口呆了。
這些招數太快,致使局麵變化太紛亂,他們都沒有反應過來。區區三五啊,一個國慶都沒過完,局勢居然再次反轉!
他們不敢相信,他們傻眼了。
楊大誌就是,愣是呆坐三分鍾,這才不敢相信的反應過來。
“怎麼可能,怎麼可能,怎麼……”
他沒辦法相信,局麵變化太快,他都還沒反應過來。喃喃自語好一會,他才悚然驚醒,連忙召開會議。
“不好,這下不妙了!”
確實如他所料,別人怎麼樣,他還不知道。可手底下的人,他一眼望去,卻是看的分明――
一個個無精打采,好似霜打的茄子。還有一些人,眼中精光閃爍,好似算計著什麼。
肯定不是應對計謀!
楊大誌心裏明了,這些人恐怕動了別樣心思。莫那些下屬,就是他自己都猶豫了片刻。
不過,想到之前自己的所為,他也就絕了二心的想法。那般力挺錢浩,他不覺得自己還有第二條路。
隻是,沒有第二條路,他又該怎麼辦呢?
繼續全力支持錢浩,還是暫時退避,免得被波及?(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