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反應就如清末時,一個人沒有留辮子,其他留辮子的人都指責他。
“燕大醜聞在前,現在又想上熱搜了?”
“嗬嗬,老師怎麼了,老師就沒有品德不好的?前幾還報道了,一些老師禽獸不如,居然對女孩下手。”
“我懷疑這裏麵有陰謀,嘖嘖,莫非錢浩影響力這麼大?”
“哈哈,新任校長靠錢浩上位的,自然向著錢浩嘍。”
……
錢浩的擔心應驗了!
燕大,果然遭到非議,而且言語很惡毒。
然而,即使如此,燕大也沒有屈服,反倒又了一則微博。不僅如此,燕大學子們看到,也都紛紛上網,為母校辯駁。
除了在校生,還有很多畢業生。這些畢業生有企業家,也有政客,也有學者,自然帶來一些支持。
可是,不管哪個界,粉絲都沒有娛樂圈多。論影響力,不得不承認,還是娛樂圈最大。
正是因此,不僅錢浩沒抽身出來,燕大也眼看要陷進去。
這時,錢浩已經寫好文章,剛要表。但看到網上的消息,他一下子刪掉那篇文章。
因為,太溫和了。
相比那些人言語之惡毒,他覺得自己寫的太溫和,溫和的近乎軟弱。所以,他沉著臉,重新思索。
這一次,他不打算自己寫,而準備找一篇大家之作。
想了很久,想到很多人。
最後,他把目光鎖定在魯迅先生身上。
野草。呐喊,彷徨……
這麼多,他前世都看過,就算有遺漏,那也是很偏的篇目。故而,現在翻看,他找到很多如刀如劍的文章。
可是,並不都符合眼前的情景。於是,他開始挑選,選了好幾篇。
《阿q正傳》,《孔乙己》,《紀念劉和珍君》等等名篇,他都有考慮,尤其是《紀念劉和珍君》,不在沉默中爆,就在沉默中死亡,頗符合眼前的情況。
至於環境、人物和現在不符等等,其實都不是問題,文章,誰都是真人真事?
托物言情,借景抒情,這可都是常見的手法。
雖然很中意那篇,但最後,他還是選了一篇不太出名的――《示眾》!
這篇描寫的人物不具體,隻有年齡、性別以及身材的區別。可是,他們都固守著一個共同的行為動作:看;也別無選擇地接受著一個共同的動作行為:被看。
整篇,正是在看與被看的二元對立結構中展開,而中國人的看客心態也正是借此顯現。
病態的看客心態,與現在的情況何其的相似?現在拿出來,不正是恰逢其會?
錢浩沒有猶豫,露出一個冷峻的笑容,著手就打出來。
“善之區的西城的一條馬路上,這時候什麼擾攘也沒有。火焰焰的太陽雖然還未直照……”
文章不長,他很快就打出來。然後,他毫不猶豫,直接將其出去。
嗬,暴風雨,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未完待續。)8
&l;/b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