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詩壇方麵,盡管郭放沒有話,但之前憋著氣的人,都自主發言批鬥。他們看似無首,其實井然有序。
如果是以前,他自己不出手,也有人為他凝聚粉絲。譬如劉一坤,再比如兩大高校的學生,可這次他們沒有出手。
至於民謠那些人,一看形式不對,早就沉默了。隻有閻穆發了微博,但大勢之下,根本無濟於事。
看到這樣的場景,錢浩不禁失望的搖搖頭,不是為自己,而是為文化環境。
誠然,我的滑板鞋很低俗,被批評也是正常。但它並非不良文化,可是,居然被如此抵製。可見在這個時代,文化的包容性並不多麼寬廣。
若攬曆史就會發現,每個時代文化都有雅俗之分。唐朝,詩雅詞俗,若那時的人不包容俗詞,還會有宋朝詞的繁華嗎?宋朝,詞雅曲俗,若那時的人不包容曲,還會有元朝曲的繁華嗎?
盡管我的滑板鞋這樣的俗歌,並不是下一個時代的雅作,但也該被包容。
這個時代之所以會如此,其實也是有原因的。前世,中國經曆多次文化運動,所以文化方麵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而這世,趙信清末崛起,根本沒多少文化運動。
因而,有利有弊,傳統文化繼承的更好,但其中糟糠也繼承的更多。
通過這幾次經曆,錢浩已經隱隱領悟這些道理。雖然沒完全參透,但他已經隱約察覺,並且產生輕微的使命感。
但因為理智的緣故,他沒有胡亂出手,而是玩味且悲歎的看著微博。
錢浩沒有出手,兩大高校學生沒有出手,劉一坤也沒有出手,但出手的人並不少,而且呈上升趨勢。
人一多,自然就有牛人。而在批鬥者大勝的情況下,這牛人一出來,自然引爆反擊者鬆散聯盟。
牛人們確實牛,發的分析討論貼,嚇掉太多人的眼睛珠子。就是錢浩,乍一看見,也是驚的呆了好幾秒。
“淩晨兩,我單曲重複著這首《我的滑板鞋》,如果鄰居聽到肯定以為我是殺馬特,但是我真的聽得傷感而感動。
曾經,我也纏著我媽給我買一雙滑板鞋,那時候操場很大,空很藍,雲朵很高,教室後排的我們……這首歌,千萬不要聽一次就嘲笑的關掉,多聽幾遍,真的會發現原來一個少年的快樂是那麼簡單,一雙滑板鞋在光滑的地上摩擦足已……”
似這樣的分析貼很多,而且得到許多年輕人的追捧。倒不是一定的對,但這是一種反抗的態度,所以他們都很支持。
於是乎,在他們的努力之下,話題開始偏正,慢慢不都是批鬥錢浩。
但是,批鬥者們看到這一幕,再次加大力度批鬥。更多的人,更厲害的人。
如此一來,之前“世有桃花”事件形成的新老兩代人對立局麵,再次更加清晰的呈現。而且,這次涉及的人數更多,討論竟然漸漸上升為論戰。
不,準確的,應該是普通人討論,專業人事論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