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禎十七年,安慶府,懷寧縣城,城外二十裏。
一支衣著整齊、服飾喜慶,腰懸紅絲帶的隊伍正慢慢地向前行走著,旌旗翻飛,打頭之人高舉著‘肅靜、回避’的清路牌,腳下生風,從隊伍的儀仗來看像是某位從京城而來的大官正在行進的途中。
‘咣咣’幾聲銅鑼聲響起,驚得官道兩旁的樹林間飛鳥四出。
齊整的隊伍當當中,一名二十來歲,一身閃光盔甲的年青人端坐馬上,精神煥發,眉宇間盡顯英武之氣,看他時不時與隨行之人的交談,舉手投足間大有一番儒將風範。
青年儒將名叫王嵐平,安慶府懷寧縣人士,此時的他是大明朝知名度僅次於李自成的人物,大明崇禎十六年武科殿試鼎甲第一名,狀元及第,正當青年,風華正茂,皇帝特旨讓他衣錦還鄉,以顯皇恩浩蕩,更有在這危世中激勵國人的尚武之氣。
起王嵐平的生平,倒也有些滋味,他出生當夜,電閃雷鳴,狂風卷空,喜而得子的王父卻因興奮至極,竟然一夜間命歸黃泉,留下孤兒寡母,從此後王家家道中落,幸得其母趙氏辛苦內外操持,也隻保得母子勉強糊口度日。
隨著王嵐平的降生和王家男人的離奇死亡,不少人就開始議論,這孩子不降,但趙氏卻對此種流言不與理會,將兒子取名嵐平,意為期望下太平,自後母子相依為命,苦度年月。
漸漸長大的王嵐平好像和同齡人格格不入,行事舉動都遠遠超乎其年紀,所以同年孩都不願和他玩,但王嵐平生一副好身板,誰敢不和他玩他就揍誰,漸漸的誰也不敢惹他,都怕他,但誰也不知道他竟然是來自後世四百年的一名自由搏擊之王。
趙氏見兒子總愛惹事生非,好打架,長歎後便一氣之下在兒子十五歲那年將他送到懷寧城富商杜財主家,拜杜家護院教頭為師,習些刀槍棍棒等防身之術,算是得用其長,也在杜府找份看家護院的營生,磨磨心性,積些錢財,好娶妻生子,隻不過趙氏的想法雖好,但事情的發展卻讓她始料不及。
此時的大明朝正處在內憂外患的境地,江南一帶流寇四起,不少大戶都請了多則百十名護院家丁,王嵐平這一幹就是五年。
有道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自打這王嵐平入杜府學藝後,不到三年的工夫,師父已經教無可教,青出於藍了,後來聽朝廷多難,大開武舉,於是,王嵐平便想投軍,因為他知道現在是崇禎十二年,用不了幾年,滿清大軍便會揮軍入關,有道是亂世多有英雄出,自己不能這樣餛飩下去,穿越是場鬧劇,但此生決不能平凡。
當聽王嵐平要考武舉時,杜財主堅決不同意,此時的王嵐平那在懷寧城有名氣,杜府有這樣的護院在那還怕什麼蟊賊,不過,貴人自有佳人助,在杜家姐的暗中協助下,王嵐平成功離開杜府,辭別老母,雲遊下,遍尋名師,一邊習武一邊鑽研軍陣戰法,將現代知識與時下學識相互揉合,自成一家,終是功夫不負有心人,不鳴則已,一鳴則下驚。
按大明武科取仕的製度,武科所考者一共分三門功課,其一為個人所長的弓馬器械,其二為排兵部陣,其三便是最重要的兵法戰策以及文地理。
四年後,回到懷寧,投考安慶府武科鄉試,一舉高中,後又參加京城會試,崇禎皇帝銳意重武輕文,竟然對武科大開殿試之門,此舉前無古人,王嵐平殿試高中鼎甲第一名,崇禎皇帝親賜‘大明第一武狀元’,也是自武舉開科一千多年來,中國曆史上真正的第一名武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