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袁紹早在田豐等人的建議下就有心討伐曹操,然而他主動向公孫瓚求和卻慘遭拒絕,袁紹無奈之下隻好先集中兵力平定了公孫瓚,此後袁紹才騰出手來收拾曹操,然而曹操在此期間也解決大多數的內部隱患,於是當時最強的兩大諸侯交鋒一觸即發。
曹操雖然在建安十一年(206),就攻滅了高幹,平定了並州,占據了北方四州,然而袁尚和袁熙尚且逃生,並且借助烏恒為亂,所以曹操次年北伐擊潰烏恒,袁尚、袁熙亦被殺後,袁曹爭霸這才以曹操的全麵勝利而告終。
三分初顯時期這個時期可以以建安十二年(207)諸葛亮出山,提出“隆中對”或者建安十四年(209)周瑜、劉備等人擊敗曹仁,取得江陵之戰的勝利為開端,一直到延康元年(220)曹丕代漢。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最早提出了曹操、劉備、孫權三分天下的思想,並且後來很快就發生了曹操南下荊州以及赤壁之戰等事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可以被作為起點。而三分天下真正形成是從江陵之戰結束後開始的,而不是赤壁之戰,這裏不否認赤壁之戰的重大意義,但江陵之戰卻是對於赤壁之戰一個非常關鍵的補充,江陵之戰在實質上確保並且擴大了赤壁之戰的戰果,劉備真正開始獲得完全屬於自己的地盤就是在江陵之戰後,而曹魏真正敗退荊州也是在江陵之戰後,赤壁之戰還無法一戰就改變天下的大局。
雖然曹丕代漢後東漢才正式滅亡,但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孫權奪取荊州後,孫權和劉備就已經徹底決裂。
【東漢末年的四對陣營對抗】
東漢末年的四大陣營對抗分別是一開始董卓朝廷和反董聯軍之間的對抗,以及之後袁紹聯盟和袁術聯盟之間對抗,接著是曹操和北方袁氏兩大勢力之間的對抗,最後是孫劉聯盟抗曹。這個四對陣營對抗基本和當時的四個時代重合。
聯軍伐董時期的主體就是董卓朝廷和反董聯軍之間的對抗,這個沒必要多談,而群雄並起時期也可以被稱為二袁對抗時期,這個時期差不多以袁紹、曹操結盟對抗袁術、公孫瓚為起始,最後也以袁紹滅亡公孫瓚、曹操覆滅袁術而告終,其中袁紹和曹操雖然早有不和,但二人正式決裂還是在各自收拾掉對手之後了。
袁曹爭霸時期也就是曹操和北方袁氏兩大勢力之間的對抗,當時劉表屬於袁氏的盟友,而孫權、張津等人都對於許昌朝廷至少是名義上的歸附,二者和劉表之間的交鋒也可以歸入這個陣營對抗之中。
最後的三分初顯時期和孫劉聯盟抗曹則更明顯的默契了,可惜的是劉備和孫權之間聯合中間遭遇很多挫折,二者甚至一度徹底決裂。
Ps:三分初顯時期(207|209-219)就到219,而不是220,大時期並不和小時期完美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