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鄭玄遭難(1 / 2)

不其山,乃是距離青州北海國即墨縣城南約200多公裏遠的一處大山,位於嶗山西北隅,地處膠萊盆地的東南端,屬丘陵地帶。不其山曆史悠久,因為在原始社會末期,不其山的周圍生活著“不族”和“其族”兩個部落,故稱“不其山”。

不其山,主峰海拔528.8米,麵積10.5平方公裏。山下,綠樹成蔭,遮天避日,著名的百福庵掩映在山下的綠樹之中。山頂巨石林立,四周岩石層疊,當地人稱之為“大城”。主峰居高臨下,山下隘口、要道一覽無餘,是兵家必爭之地。相傳,唐王李世民東征時,率大軍途經此地,就在此籌備糧草,以乘船東渡大海。在山坡上安營紮寨後,把統帥三軍的帥旗插在山頂,以便隨時指揮大軍行動。後來,人們便將此山稱為“鐵旗山”。遠望此山恰似一匹佩鞍掛蹬的大馬,逐漸演繹成了現在的鐵騎山。

不其山的主峰上的一片平地上,十多棟簡陋的茅草屋矗立在空地上,茅草屋前還有一片片被開墾出來的種植食物的土地。

一間稍大的主屋內,10多人圍繞著一名年約50多歲的老者,分列兩邊跪坐在蒲團上,正在靜靜的聆聽著老者與跪坐在中間的一名衣著樸素的年輕人的對話。

這名老者正是東漢末年的經學大師——鄭玄,他遍注儒家經典,以畢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遺產,使經學進入了一個“小統一時代”。他對儒家經典的注釋,長期被封建統治者作為官方教材,收入九經、十三經注疏中,對於儒家文化乃至整個中國文化的的流傳作出了相當重要的貢獻。

黃巾農民大起義爆發後,東漢王朝為了平息地主階級內部的紛爭,以一致鎮壓農民起義,乃大赦黨人,這時鄭玄已58歲了,才獲得自由。

此時的鄭玄早已經無心仕途,一心隻專注於整理古代經義,所以才在不其山上一邊教授弟子,一邊繼續整理翻譯古時經義。

“子尼,你這次出去了一趟,可有人願意相助?”老者神情淡然的看著中間那名青年問道。

這個青年人正是那天同周和他們一同前去見林天的那個布衣青年,師從鄭玄門下,名叫國淵,字子尼。

國淵乃是漢末經學大師鄭玄是漢末經學大師鄭玄的高足,曾避亂遼東,後來歸魏為臣。他是魏國著名的政治大臣,功績比得上棗祗、袁渙等人;初歸曹氏時,主治屯田事宜,在任期間「屢陳損益,相土處民,計民置吏,明功課之法」,使「五年中倉廩豐實,百姓競勸樂業」。

“老師,弟子此次出去同眾多北海國和東萊郡境內的各大家族都接觸了一下,他們都非常的希望老師能夠出仕,但是卻都不願意因為我們而得罪這些黃巾賊”國淵有些苦澀的搖了搖頭對上座的鄭玄道。

黃巾起義剛結束沒多久,就有一股數十萬的黃巾軍流竄到了青州北海國境內。這股黃巾軍流竄到了北海國後也沒有到處攻城掠地,而是盤旋在一些官府不怎麼重視的山林之地。平日裏這些黃巾軍都是靠著自己種植食物生活,偶爾也隻是搶掠一些村鎮的為惡的地方豪強。

因為北海國境內的這些地方豪強的利益也沒有受到什麼損失,這股黃巾軍的實力又非常的強大,所以也沒有人冒著得罪這些黃巾軍的危險上報朝廷,北海國境內的郡兵更是沒有實力去惹他們,大家倒還一直相安無事。

不過,最近這股黃巾軍不知道什麼原因看上了這個以前一直沒有人要的不其山,1個月前就派人前來通知他們了,限他們盡快搬走,要不是鄭玄這個經學大儒的名聲實在太響了的話,他們可能早就被攆走了。

鄭玄這才派國淵下山,讓他出去求助,看有沒有人願意出麵幫助他們保住這片適合學習的安寧之地。

隻是沒有想到國淵下山到東萊郡和北海國境內走了一圈後也沒有找到一個願意幫助他們的,就連那些以前一直不停巴結他的也不例外。

雖然鄭玄乃是名聲在外的經學大儒,但是北海國境內黃巾軍的實力擺在那裏,乃是北海國境內最強大的軍事力量,這些地方豪強都不願意因為這個而去得罪這支黃巾軍。

聽了國淵的話,鄭玄沒有說話,神色有些黯然。說起來鄭玄的一生也是比較坎坷,從小的時候家境就落敗了,他一直到壯年都在不停的求學中,成為了一代經學大儒。後麵又經曆了黨錮之禍,一直到黃巾起義爆發才重獲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