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生活的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很多故事它並不感人,但很親切。因為親切,所以它比那些感人的英雄故事更能讓我們熱愛這片古老的土地;有些故事並不古老,它就發生在今、發生在我們的身邊,但隨著歲月的流逝,那些能夠引起我們對這片土地無限懷念的故事,會慢慢地流傳下去而變得古老、變得親切。所謂的封建迷信中,既有廣為流傳眾人皆知、卻又用現有的科學知識無法解釋的東西,也包含著傳統的文化。如果簡單地完全否定這些,那麼有一我們會發現,我們已將傳統文化中非常寶貴的一部分丟掉了。我的家在一座大院裏,院子裏住了十幾戶人家。這裏原來是解放前一個叫吳四爺的資本家的宅子,解放後他家的宅院就充了公,後來房產局就把每間屋子分給了居民。記得在我幼年的時候,那時沒有電視,更沒有網絡,最富裕的人家也不過是有一台蘇聯產的電子管收音機。每晚飯後,大人們的唯一娛樂活動就是圍坐在一起,泡上一缸茶,一邊抽著手卷的紙煙一邊閑聊。現在回憶起來,那是多麼的溫馨和幸福。當時每晚飯後,院子裏的鄰居都願意到我家來——包括大人和孩,甚至連那些家庭出身是貧農、歧視我家出身的人,都忍耐不住晚飯後到我家來閑聊的誘惑。至今,依稀記得當時的情景:我被姐姐抱在懷裏,我家的炕上坐滿了女人和孩子,炕沿兒上坐著每家當家的男人,地上坐滿了搬著板凳來我家的半大孩子。我家的正座是一張八仙桌,八仙桌的兩側各有一把靠背木椅。我父親總是坐在右側,而左側的椅子有時是我父親的一個把兄弟坐,有時就空著。八仙桌上有兩個清代的帽筒,上麵畫的是《西廂記》中的故事情節。大家都在等——等一個人的到來,這個人就是我的六姨夫。記得每次總是在晚上六點鍾一過的時候,我六姨夫便會準時推開我家的門。長輩們一邊在嘴裏“六姐夫來啦!”一邊把他讓到八仙桌的左手坐下。這時,我六姨夫會摘下眼鏡,從褲兜裏掏出手絹擦一擦再戴上,然後接過我母親遞過來已經沏好茶的茶缸,用嘴吹一吹上麵飄著的茶葉,喝一口便放下。這時,所有人都會瞪大眼睛,急切地盼望他繼續講昨晚上中止的故事情節。我六姨夫沒有稿,全憑記憶,從沒有吞吞吐吐或卡殼的時候。他講的時候,屋子裏所有的人都會瞪大眼睛、屏住呼吸。每次都是講到晚上九點,不管別人如何勸或哀求他再講一會兒,他都會:“好書不怕晚,明晚我再來。”這是我幼年模糊記憶中最清晰的情景,當時的我大約三四歲。他所講的這部書的情節,我沒有印象,也許忘了,也許當時根本就聽不懂。唯一能記住的,隻知道這部書的名字叫《廢墟》——是一部鬧鬼的書。我六姨夫的大腦裏為什麼會裝這麼多故事?這還要從他的經曆講起。關於我六姨與我母親的血緣關係,據我母親講,我外公的父親有兩房太太,而我外婆的父親卻娶了四房太太。大排行,我母親要朝我六姨叫六姐。至今,我稱她為六姨、而我母親稱她為六姐的這個人,究竟是哪位老先生的哪房太太的孫女或外孫女,我都算不明白。當我問到我六姨夫的出身的時候,我母親告訴我:“當年偽滿的時候,我六姐夫娶六姐時,看見六姐夫家的宅院一點也不比我家的差,他家住女眷的後花園比我家的花園還大、還氣派。”我六姨夫十六歲從偽滿國高畢業後,便在鐵路上當警察,二十歲便當上了警長。但是在日本人戰敗後,很多偽滿警察都被以漢奸罪入獄,而我六姨夫卻沒有。因為在他當偽滿鐵路警察期間,我外公的兩個晚輩被我外公派遣去延安尋找組織,後來又轉道去重慶尋找東北抗日聯軍總司令部並加入國民革命軍的抗日部隊,都是在我六姨夫的掩護下出的山海關。我大學畢業以後,總是回憶當時鄰居家的哥哥姐姐搬著板凳,來我家聽六姨夫講鬼故事的情形。於是,我便有了要把這本書整理出來的想法。後來幾經打聽,我找到了他們的家,才得知我六姨夫已於幾年前就去世了。當時的我確信,《廢墟》這部書就像講述這部書的人一樣——永遠不在人世了。我曾經多次向我的母親詢問《廢墟》這部書的出處,母親總是對我:“你六姨夫偽滿時在鐵路上當警察,走南闖北,聽到的這樣的故事太多了。可惜他講書的時候,你太了。”最後她又告訴我,《廢墟》這部書的故事發生地,在東北的寒江市,當地的很多老人都能向你講一些這個故事的情節。從此,每到休年假的時候,我都要去寒江市——這座被青山綠水環繞的古城。我走街串巷、在茶館裏與老人們閑聊。無意中我有了新的發現:這部書的故事,直到今依然在延續。於是,我便把它記錄下來,講給在座的各位讀者。
王往二0一三年九月
第一章一箭峰和江神廟第一節寒江市老城區北麵的老軍校大院裏鬧鬼的傳聞,源自偽滿時期。而位於它西麵五十公裏之外的江神廟裏江神顯靈的這一傳,卻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在正式開始敘述這個故事之前,我有必要把這個故事發生地的背景跟讀者交代清楚。寒江市位於將軍山脈向南過渡的高原地帶,其主城區位於寒江的北岸,它背靠北麵的將軍山主峰——一箭峰,南臨寒江,寒江自東向西穿城而過,將寒江市劃分為江南和江北兩個大的區域。從航拍的照片上看,寒江北岸主城區的地形就像被寒江這把刀剖開的半個葫蘆,有葫蘆肚和葫蘆頭一大一兩片區域。在寒江市的行政區域劃分上,北岸葫蘆肚部分被劃分為三個行政區,沿寒江北岸自上而下排列依次是東江區、中心區和西江區。沿寒江順流而下,過了葫蘆頸便到了葫蘆頭的位置。葫蘆頭的麵積有葫蘆肚的三分之一大,整個葫蘆頭是一個行政區——叫老城區。寒江的南岸是一片廣闊的高原,它的麵積比北岸四個行政區的總和還要大很多,叫江南開發區。八十年代建造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寒江大橋,是市區內連接江南、江北的主要通道。這裏是寒江的中遊,處於崇山峻嶺之中。順著寒江奔騰的激流,過了葫蘆嘴再向西五十公裏,便是寒江的下遊——下江縣。從寒江市到下江縣的公路,建在寒江北岸、將軍山的山腳下。驅車沿公路向下江縣方向行駛,過了葫蘆嘴一出市區,公路的右側是怪石嶙峋搖搖欲墜的懸崖峭壁,左側路基的下麵是令人頭暈目眩、奔騰咆哮滾滾西去的寒江水。到了寒江下遊的下江縣境內,放眼望去是一望無際的廣闊平原,江麵由狹窄而突然變得寬闊,憤怒的江水也變得溫柔。每到夏季的周末,寒江市的很多市民都開車到下江縣的寒江北岸度假。岸邊聚集了很多人,有的在江邊草坪上支起帳篷野餐;有的坐在江岸的欄杆上釣魚;還有個別水性好、膽子大的年輕人,他們三五成群地結伴躍入水流舒緩的江水中遊泳。尤其是北岸遊船碼頭的兩側,因為江麵風平浪靜,而且岸邊還有沙灘,所以到江裏遊泳的人都從這裏下水。但當地的人都知道,由於上遊的江水奔流而下,在中遊通過葫蘆嘴後,到了下遊便在這平靜的江麵下形成一道道暗流。即使是水性好、有經驗的當地人,在江麵上一旦被卷入暗流,那麼也會在頃刻間被江水吞噬。熟話,淹死會水的,打死強嘴的。雖然沿江的岸邊每隔不遠就有一塊寫著“危險!江中有暗流,禁止野浴。”的提示牌,但是,每年夏到秋,這裏因野浴而被淹死的人從沒少於過兩三人,最多的年份多達七八人。在七八十年代,經常有這樣的情景,岸邊躺著剛剛被打撈上來的屍體,很多人在圍觀,而不遠處的江水中依然有十七八歲的男孩子在遊泳嬉鬧。每遇這樣的情景,當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總是一邊無奈地歎氣,一邊指著碼頭北麵一個丘陵上的寺廟,寒江自古以來就有江神,江神每年都要派勾死鬼來這裏收人。下江縣碼頭北麵丘陵上的江神廟有一個古老的傳。相傳在唐代,北方有一個強悍善戰的遊牧民族常年侵擾唐王朝的北方疆土、掠奪人口和牲畜。而且後來在占領下江縣寒江兩岸的廣闊平原後,又偷襲並占領了邊境要塞寒江城,然後派重兵把守。得到消息後,唐王派一位能征慣戰的大將——神威將軍,率十萬大軍進行征討。當時的寒江城還很,僅限於寒江北岸葫蘆肚到葫蘆嘴之間。因其北靠高山、南臨寒江,其東側又以無路可走的高山為屏障。所以,十萬大軍進入寒江城就隻有從寒江上遊乘船進入寒江城一條水路可走。但是,寒江城境內的寒江兩岸都是峭壁,又有重兵把守,龐大的軍隊隻能乘船,冒險強行闖過重兵把守的寒江城到寒江的下遊——下江縣,然後從下江縣的平原地帶登陸,再向上仰攻寒江城。一旦攻占了寒江城,便可以控製下遊一望無際廣闊平原。遊牧民族的國王從各個部落調集了幾十萬大軍部署在寒江城內及寒江下遊兩岸,準備在唐軍沿水路經過寒江城或闖過寒江城於下遊登陸時將其一舉擊潰。沒想到,唐王的神威將軍派出一支千人的部隊以當地采參人為向導,突然出現在寒江城北麵的山峰。從軍事上講,占據了寒江城北麵的山峰,便可以居高臨下火攻寒江城。於是,寒江城內一片大亂,士兵開始驅趕城內的幾十萬百姓遷往下遊的平原地帶,又在城中架上幹柴準備焚毀寒江城。這時寒江下遊聚集的遊牧民族的軍隊和百姓,總數達上百萬人。如果唐軍在占領寒江城後攔江迭壩再突然放水,下遊的上百萬軍民無路可逃。就在兩軍劍拔弩張即將開戰的時候,神威將軍派人到下遊的敵軍大營麵見其國王告知,若想兩國百姓免遭戰火,可以一箭賭輸贏。國王問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