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雷聲將止,大雨傾盆,天火遂熄。輿服、車駕,並劉範,劉誕,皆成焦炭。
神仙李脫,喟然長歎。人算不如天算。
劉焉得聞,老淚縱橫。喪子之痛,錐心刺骨:“此乃,天亡我也。”
言罷,背瘡迸裂,昏絕於地。
蜀中人言,劉焉父子,天亡之時。
典出《史記·項羽本紀》:“項王已約,乃引兵解而東歸。漢欲西歸,張良、陳平說曰:‘漢有天下大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漢王聽之。”
《後漢書》亦有載:“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連年,兵革並起。此亦‘天亡之時’,複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也。”
劉焉自知,時日無多,命不久矣。遂涕淚上表。乞立幼子劉璋,繼位鎮西將軍,兼領益州牧。
時曹丞相,已有引兵南下,收複荊州八郡之意。為行,“遠交近攻”,離間群雄。曹丞相遂好言安撫劉焉,許諾必子承父業,雲雲。
實則,秣馬厲兵。待整合徐州、淮南各部。必起大軍,水陸並進,討伐荊州。
荊州牧劉表,未雨綢繆。遣護南蠻都尉,從子劉磐,增築漢壽。已備不時之需。若漢水不足抗衡,則棄江北。立足荊南,與合肥侯並益州劉焉,共守長江防線。隻求三載之後,皇上如期而還。見江東割據,不忍兵禍綿延。皇上必行招安。彼時,季漢天下,當有我等,一席之地也。
不然。若為曹丞相所敗,必如呂奉先、陳公台,舉家徙條支。榮華富貴,過眼雲煙。此生無望矣。不求戰勝,隻求不勝不敗。
稍後,武擔南壇之事,廣為人知。蜀中百姓,議論紛紛。
尤其得聞,劉焉二子,驚怖離席,觸怒天威。被燒成焦炭,屍骨無存。唯有幼子劉璋,謹守本位,得以保全。此非天意乎?
瑤池墉宮。
天下群仙,應西王母之邀,赴瑤池仙會。
金台階前。便有諸夏仙門,八方齊聚。
有兄妹二人,與仙侶伉儷相見。
“張師兄,王師兄。”
“李師兄。”仙侶回禮。
“瑤池仙會,天將變矣。”李道士慨歎。
“漢如‘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張道士亦窺破天機。
“前漢之後,有光武。後漢之後,繼為何?”女李道士遂問。
張道士笑答:“未可知也。”
“天下,仍為漢祚乎?”女道士又問。
“亦未可知。”張道士答曰。
“天師道乃諸夏名門。嗣師不知,亦或不言?”女道士追問。
“天道幽遠。我輩‘莫能測其意深淺’也。”張道士,有感而發。
身旁仙侶,柔聲言道:“瑤池仙會,王母必有見教。”
“女師,所言是也。”女道一笑會心。
四人這便,同登金台。共赴瑤池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