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漢人金貴(1 / 2)

皇牧民,如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畢竟,封建時代,人口等同於生產力。更加“漢人金貴”。

窺一斑而知全豹。自皇徙擇客籍十萬戶,遷入豐州,編戶為民。再擇嶺南五萬戶,一並遷入。萬戶都護屬吏之家,亦同遷入安居。再補八種西羌,四氏雲霞各萬戶,共計二十萬戶。並約定,遷居豐州滿五載,可為薊人。五載之後,毋論世代定居,亦或是舉家遷回,但憑所願。

自落戶豐州,或為伍長、什長,或為裏魁、亭長。與豐州民,比鄰而居。豐州千二百萬賤種,羨慕漢風,無以複加。衣食住行,言談舉止,爭相效仿。無不以漢風為榮。種姓陋習,急切間斷難根除。然假以時日,三代之內,當可除盡奴性,皆為漢人。

豐州如此,寧州亦當如此。海外荒洲,自不例外。

正因愛民如子,惜民如金。故皇不輕言內戰,,“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且於皇而言,漢人皆為“文明火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皇詔命,免西域諸國,貲庫舉債。並將貰貸限,增至十億。

又命西域都護府,開征客稅,納百城客庸為(都護)府戶。享同等之便利。

不出意外,西域百城轟動。客庸奔走相告,普天同慶。西域諸國主,更感激涕零。國人如牛馬,少之再增,去之再生。然數億舉債,子錢年年看漲,坐等家破人亡。一朝得免,如臨大赦。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取舍之道也。些許民人,不值一提。

話說,除皇之外。四海王侯,天下公卿,又有幾人,不視萬民如牛馬,不驅萬物為芻狗。

“小民發如韭,剪複生。頭如雞,割複鳴。吏不必可畏,從來必可輕。奈何**平。”

季漢何止十七州。五部都護,皆可為一大州。另有扶南,當歸寧州。為季漢十八州。待吏民歸附,再立新州。季漢足有二十餘州。萬萬漢民。

十日之後。秋闈初試,閱卷畢。擇第百名,複試入闈。故入闈複試者,稱“進士及()第”。榜下捉婿,尚不至於。萬眾矚目,乃是必然。

百張考卷,依次張榜於九龍華表之下。引國人爭相圍觀。

故有典出,“名列龍門”。

博士批,名儒解,國老注,三重把關。足見真才實學。

比起初試,海內士子,多如過江之鯽。能魚躍龍門者,唯有百人。二百石少吏,唾手可得。複試當爭,三百出仕。殿試所求,二千及冠也。

備吏、守令,太宮府,吏治健全,遷免有據。更加獨尊儒術,春秋決獄。隻需飽讀詩書,精通義理。再得良吏輔佐,稍加曆練,足可牧守一方。

百人進士及第。出五帝之學,多達七十餘。足見薊國經學之盛。

皇詔命。至此往後,三季秋闈取士,悉封薊國。不得外放。待皇君流十萬裏而歸。薊國家臣,當悉遷長安。三季秋闈取士,可補吏治之缺。

皇命既出。靈輝殿中百,官齊聲下拜。

至國老,下至令守,無不彈冠相慶,拍手稱快。如海內大儒所言,先為薊吏,再為漢臣。

言猶在耳,季漢三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