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繼之為季(2 / 2)

盛大秋闈,遠甚春闈。

立於瑞麟頂閣。舉千裏鏡,見接車如龍,遊人如織。皇上,感同唐太宗而身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初試之盛,始料未及。

乃至《朝聞日報》,減幅過半。門下報館,全力刊印初試考卷。

陳琳等,國中文士。禁足官舍,閑來無事,亦提筆答題。後將曆年真題,彙聚成冊,取名《館中答》,刊印風靡。

因士子眾多。乃至五百城港,校舍閉館,學生放假。所有士子,沐浴更衣,著秋闈之服入場。筆墨紙硯,校舍自備,無需攜帶。

鳴鍾計時,上下兩場。

防微杜漸,不一而足。

初試取百人,號“茂才(造士)”。複試取十人,號“進士”。殿試定三甲,排名次。

太師鄭玄、太傅黃忠、太保盧植,太上三公,引國中重臣,閱卷。分:上第、次第、下第三等。先由五學博士初評,再交名士大儒複議,上公國老終評。

上第不足百人,則補次第。下第不取。

繡衣吏,暗中監察。刺奸賊捕,拱衛校舍。唯恐百密一疏。

皇上乃天下共主。季漢新政,乃定鼎神器之舉。不容有失。古往今來,仕途之利大。何必多言。諺曰,“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可謂,一語中的也。

十載寒窗苦,平步上青雲。

皇上和光同塵,人君南麵。謂,“熙熙攘攘,利來利往;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兩漢以來,學術之爭,門派之別,愈演愈烈。如何一統,乃王者所思。

與其,三令五申,強推《季漢大典》。不若,趨利避害,順勢而為。

試想,皇上秋闈取士,皆以《漢典》為準。天下士子,豈能墨守成規,坐以待斃。或北上求學,或閉門苦讀,無不出《漢典》。不出三季,《漢典》風靡大江南北。

大儒學一統天下,指日可待。

正與海乃百川,向化天下,漢家文明相契合。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

皇帝詔命,改甄都太傅,為少傅。位列皇廷上卿。

《尚書·周官》:“少師、少傅、少保,曰三孤。”《禮記·文王世子》:“三王教世子,必以禮樂”,“立太傅、少傅以養之。”太上皇帝,總皇權之極。天子年幼。故立少傅,言傳身教,輔佐少主。綱常人倫,皆無缺也。

換言之,楊彪改尊少傅,已為太上皇廷重臣。雖常居甄下,卻不屬甄都漢廷所轄。不受曹司空所製。

皇命傳達。天子攜群臣奉詔。

太上公卿,花落各家。如京兆伊劉陶,一鳴驚人。亦有如儒宗、王傅、恩師,眾望所歸。亦有漢室忠臣,後漢名門之後如楊彪,破格榮身。

正如此次秋闈。德才兼備,無問出身。

漢賊不兩立。

季漢三興,皇上一言九鼎。

是是非非,續筆青史,皆有定論。chapter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