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仁主無敵(1 / 2)

季漢三興,始料不及。

天下有識之士,悉投河北。皇廣開言路,博采眾家之長。《朝聞日報》,國風民情,一覽無遺。本以為,天下三分,群雄未滅。少則三五載,多則十餘載。皇方能平定天下,三興漢室。

不料,形勢陡轉。十載之前,董侯誕生之日。已是炎漢三興之始。彼時,天命所歸,皇亦蒙在鼓裏。便是董太後本人,亦茫然未知。

本欲攜二子,北逃薊國。華雲號,被何後掠走。又為賊臣董卓,立為漢帝。王太師滅賊,總朝政。欲行撥亂反正,詢問皇之意。皇不欲再動搖社稷,董侯得保大位。待朝廷東遷,曹氏父子專權,陷王太師飲鴆伏罪。唯恐曹黨不能相容,董侯引董氏外戚自保。董承遂陰結刺曹同盟,豈料行事不密,為家中食母窺破。食母出身史門,史夫人遂設毒計,端午刺曹,嫁禍董氏。

至此,董侯出身被破。才有,太皇範太後,增成公審。

十年隱秘,大白天下。

董侯竟是,皇九子。

今漢代後漢,已有十載。而天下無人知曉。

誠然,董侯稱帝,不滿五載。言十載前,今漢已代後漢,為時過早。然終歸,有跡可循。

“代漢者,宗王也”。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董姝母憑子貴,亦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

唯一所憾。皇世間豪傑。恥於涉事人等,代己受過。坐領首謀,自罪君流。三載之間,十萬裏路。如儒宗所言,皇求仁得仁。董侯母子,非但不為,“負俗之譏”。反受天下所敬。

隻因,皇自罪。君流十萬裏,前朝往事,新仇舊恨,一筆勾銷。董侯母子,毋需一生負罪。

皇,至人無己,仁主無敵。

董侯之事,自董太後始,正應此箴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正人曰‘義’。”

早膳畢。皇升閣理政。無極殿中,群妃陸續,起身離去。初為人母,則入東宮,哺育幼子。珠胎暗結,則回寢宮,安心養胎。若兼宮職,需入各署,治事理政。無事一身輕,相伴遊玩內宮。若有昆弟外家(娘家),遣使來見,亦需入南宮披香殿,受家門覲見。宮中後妃,一日之中,各行其是。

試想,一裏之回,九重錯落,太皇宮。亦是雄城一座。養尊處優,居安思危。亂世容身,妾複何求。

皇君流之前,除去九九重陽大婚。初開秋闈,亦是重中之重。

三季春闈,擇天下才女,充填南宮少府。並廣擇女校良師。三等女博士,助國中女子求學風行。時,海內大儒,早有先見之明。三載之內,皇必開秋闈。

果不其然。

春秋二闈,擇優而仕。事關國策,茲事體大。不可不察。況皇君流在即。今季不開,又遲三載。自興五帝之學。莘莘學子,苦讀數載,皆翹首以盼。蹉跎三載,二千及冠無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