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班師回國(1 / 2)

俯瞰一群痛哭流涕,痛徹心扉之豪酋。劉備不由心生慨歎。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劉備常言,活在當下。

又說“百聞不如一見”。道聽途說,終不可信。

少複祖爵,劉備名聲在外。時少年得誌,欲大刀闊斧,做一番驚天動地,惠及萬民的大事來。有感於幼時宗祠大考。樓桑劉氏雖子嗣眾多,卻代代隻能甄選四人,習文識字。便是如此精挑細選,還被某個不知名大儒,拒之門外。隻願收為著錄弟子。

故而複爵後,劉備首當其衝,便要大興儒學。

造紙術,印刷術,二大神技,皆排在首位。

然待深思。劉備捫心自問:印什麼?

答案呼之欲出:四書五經,經史子集。莫過如此。

於是便準備,著手施為。命耿雍網羅海量儒家經典後,劉備卻發現。同樣是一部《尚書》。版本竟五花八門,不一而同。缺、漏、錯、別,不一而足。話說,劉備家學淵源,恩師亦精於《尚書章句》。奈何所學,亦有出入。

後又悉知,熹平四年(175年),議郎蔡邕等奏求正定六經文字,得到靈帝許可。於是,參校諸體文字的經書,由蔡邕等書石,鐫刻四十六碑,立於洛陽城南的開陽門外,太學前。碑高一丈許,廣四尺。所刻經書有《周易》、《尚書》、《魯詩》、《儀禮》、《春秋》和《公羊傳》、《論語》。除《論語》外,皆當時學官所立。

且石經『以一家本為主而各有校記』,備列學官所立諸家,異同於後(將各家不同注解,列於經文之後)。

“及碑始立,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餘兩,填塞街陌。”

史稱:《熹平石經》。

換言之,自熹平四年(175年)首刻,至光和六年(183年)碑成。《周易》、《尚書》、《魯詩》、《儀禮》、《春秋》和《公羊傳》、《論語》,天下才有了統一的法定版本。

究其原因。正因流傳版本太多。甚至,皇家藏書範本:“蘭台漆書”,亦遭內外勾結,而被人篡改。鑒於此,蔡邕等人才上疏,校正經書、刊刻於石的奏請。得先帝許。

即便如此。待光和六年,版本已定。因何劉備不加緊印刷,傳於後世?

薊王亦如此想。然,又起分歧。

如何注解?

若類比石經,以一家本為主而各有校記,備列學官所立諸家,異同於後。

且問:以何“家本為主”?

後世觀古文,注解常見三人:蔡邕、鄭玄、顏師古。時下為各類經文注解之大儒,多如過江之鯽。恩師盧植,四少師崔寔、劉寵、陳寔,皆有注解。幾人皆是經學大家。便是所謂“一家之言”。各有“家本”。

用誰不用誰。

術業有專攻。誰人最擅長,便用誰。

如此,便以蔡邕為例。

或有人言,時蔡邕攜藏書百車來投。薊王為何隻收錄於藏書閣,卻不大肆刊印。

隻因劉備所見,蔡邕勸阻護烏桓校尉夏育討伐鮮卑時,疏中有此句:“天設山河,秦築長城,漢起塞垣,所以別內外,異殊俗也(詳見:《臨鄉·1.34內憂外患》。另,此章特意譯成白話)。”

此種思潮,便是所謂“內諸夏而外夷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