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2 各有心機(1 / 2)

傳閱黨魁手書。與董班四目相對,郭亮斟酌言道:“賢當知。黨魁書中提及之人,乃薊王族兄。出身樓桑劉氏,與王上自幼相伴。少時外出遊學,十餘載方歸。守薊國邸,往來南北二宮。代行薊王家事。官卑而權重者,莫過於此。有此人作保,焉能有假。”

董班亦道:“賢當信知。”

“劉平,時喚‘五貉’。族中排行第五,乃小弟族兄。少時大考,亦列第五。生性機辨,不甘人後。約莫在小弟複爵後,外出遊學。一別十載,學就回鄉,遂改小弟舊名。”甯姐姐對劉備之事,如數家珍。便是樓桑劉氏童子,亦記憶猶新。

“既如此,斷不會錯。”董班言道:“我等且拭目以待,不日當見分曉。”

見甯姐姐蹙眉不語。二老亦不打擾,這便起身出廬。

林慮山,乃黨人蟄伏之地。尤其夏馥在時,與右國令苦心經營。看似茅屋簡陋,實則進出有度,自有章法。閑雜人等,斷難混入。

殘餘黨人,或為工師,或為匠人,或為冶家傭。隱姓埋名,散落山中。各假身份,不為外人所知。

往來書信,皆用假名。遣詞造句,反複雕琢。即便外人窺見,字裏行間,隻說是尋常家書。唯黨人能窺破玄機,道出書中真意。

前後二次黨錮,黨人家破人亡,數不勝數。殘餘黨人,之所以能苟延殘喘,艱難維係至今。右國令並夏馥,居功至偉。

彼時,甯姐姐行走江湖,常伴三墩身側,對林慮山中之事,未能盡知。直到右國令與世長辭,奉遺命歸葬山中草廬。方知天下棋局,還藏後手。

黃巾先手,黨人後手。

今由黨魁張儉,繼操天下大盤。俗謂“落子無悔”。甯姐姐雖心存疑慮,卻也按下不表。

須臾,二老又回。

“淮泗來函。”乃魯國相宋奇回書。

甯姐姐拆封細觀。略作思量,竟起毛骨悚然。

“大事不好!”

“賢何事驚慌。”二老忙問。

“靈帝北巡時,宋奇曾與王芬把酒夜話。各說隱情,互說衷腸(注1)……”不急細說,甯姐姐猛起身:“事不宜遲,我當親赴洛陽!”

“這……”二老麵麵相覷。董班勸道:“仙門之術,匪夷所思。如何能輕信。”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甯姐姐言盡於此。簡單收拾行囊,墳前叩別先父,即刻奔赴洛陽不提。

事急從權。雖守孝未滿,然為小弟安危,去去便還。料想阿父,必不會怪罪。

十裏函園,九阪瓊台裏。左中郎將呂布府。

守丞劉平登門拜訪,呂布自當設宴款待。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見呂布頗有醉意,劉平落杯言道:“此一別後,天各一方。不知何時能與左中郎將再見。”

“守丞且寬心。凡得空閑,布當乘火龍駒,日行千裏,趕去相聚。”呂布笑道:“聞薊國種種神奇,有府丞作伴,自當飽覽無遺。卻不知,與洛陽相比,孰高孰低。”

“京師繁華盛景,皆於我如浮雲。此去唯一牽掛,便是左中郎將心憂,如何消解。”劉平言道:“前日鬥膽。將左中郎將之事,麵陳王上。豈料,竟有轉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