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慶典(3 / 3)

經曆了這麼多,普魯士軍方也算是看出來了,就算是債務重組談判成功,窮逼的柏林政府短時間內也是指望不上的。

想要解決軍費的問題,還是隻能向皇帝伸手。

畢竟,神羅帝國每年的軍費預算高達上億神盾,而普魯士軍隊每年的開銷才四百多萬神盾,占比也就三十分之一左右。

隻要皇帝在分配軍費的時候略微有所傾斜,他們的資金缺口就補足了。

想要獲得軍費上的傾斜照顧,自然先要向皇帝證明自己的價值了。這次閱兵,就是他們展示自己的機會。

純粹的展示士兵,明顯起不到作用。能夠出現在閱兵現場的士兵,肯定是精銳中的精銳。

盡管普魯士軍隊訓練有素,但是想要在閱兵場上脫穎而出,仍然是不可能的。

普通的士兵,皇帝是不會感興趣的,但是將士兵培養成軍官的部隊,絕對能夠吸引皇帝的眼球。

甭管計劃靠不靠譜,總要努力嚐試一下。要不然現代化軍事技術進步這麼快,軍費不足的普魯士軍隊很快就會掉隊。

至於把國防安全交給中央政府,馬放南山安心種田,別的邦國或許可以這麼想,但是在普魯士絕對不可能。

普俄戰爭雖然打斷了普魯士王國的脊梁,可那一股不服輸的心氣,還是在軍隊中保留了下來。

時至今日,“複仇”仍然是普魯士軍方奮鬥的動力。隻不過考慮到雙方實力差距懸殊,才被迫隱忍了下來,暗地裏厲兵秣馬。

在之前反法戰爭中,普魯士軍隊就表現不錯,以至於神聖羅馬帝國複立後,仍然能夠保留四個步兵師的編製,為眾多小邦國之首。

當然,這也是其他邦國沒有盡力爭取的結果。畢竟,想要向俄國人複仇,收複失地的隻有普魯士。

盡管神聖羅馬帝國複立了,但是按照傳統:邦國的仇恨,不等於帝國的仇恨;邦國的戰爭,也不等於帝國的戰爭。

如果是外敵入侵,中央政府自然要出頭;如果是你自己跑去入侵別人,那就後果自負了。

類似的案例,在神聖羅馬帝國的曆史上,出現的絕不低於三位數。

在普俄矛盾中,隻要不是俄國人主動入侵,維也納政府就不需要對普魯士承擔任何責任和義務。

想要複仇,普魯士王國隻能單幹。理論上來說,各邦國軍隊數量都是可以自由決定的。

隻不過超出編製範圍之外的部隊,中央政府是不需要分攤軍費的,但是仍然要接受皇帝指揮。

得不到中央政府的支持,窮逼的普魯士王國,自然沒有向俄國人複仇的資本。縱使軍方還念念不忘,但是柏林政府早就放棄了這些不切實際的幻想。

公開的秘密就不是秘密,普魯士軍方暗地裏的小動作,自然瞞不過弗朗茨的眼睛。

隻不過他們一直都在規則範圍之內活動,作為皇帝也不好幹涉。

畢竟,普魯士軍方的“複仇計劃”僅僅停留在“想”的階段,又沒有采取實質上的行動。

反正也就那麼幾個步兵師,縱使訓練的再怎麼精銳,也對中央政府構不成威脅,反而多了一個可堪一用的打手。

弗裏德利希嚴肅的回答道:“放心吧,將軍。我是丟不了的。剛才隻不過是人太多,沒有注意到你們離開。”

施利芬點了點頭,沒有再說什麼。不同於年輕軍官們的好奇,老一輩普魯士軍官對神聖羅馬帝國的感情才是最複雜的。

作為親身經曆兩次普俄戰爭的主,施利芬親眼目睹了普魯士王國的衰落和神聖羅馬帝國的複興。

曾幾何時,施利芬還曾以統一德意誌地區,建立大普魯士為己任的。

德意誌地區確實是統一了,隻不過不是普魯士去統一的。相反普魯士王國在統一過程中做出的最大貢獻,就是自身衰落了。

伴隨著普魯士王國這個邦國老二的衰落,德意誌地區再也沒有了有實力和奧地利抗衡的邦國,德意誌地區的內耗隨之被消弭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