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二十九章、中亞鐵路(3 / 3)

望了望窗外,亞曆山大三世問道:“中亞鐵路要多少錢,評估出來了沒有?”

財政大臣阿利舍爾·古洛夫:“中亞鐵路主幹線全長3864公裏,加上附屬線路總長超過15600公裏。

不僅要經受惡劣氣候的考驗,中途還要經過多處惡劣地形,預計工期12年,初步估計要花費12.76億金盧布。”

鐵路一直都是俄羅斯帝國的痛。不要說歐洲發達國家比,就連隔壁英屬印度的鐵路都比他們強。

並非是沙皇政府不努力,實在是實力不允許啊!俄羅斯帝國不僅幅員遼闊,更可怕的是氣候惡劣。

別的國家建設鐵路,勘探完成後,搞出了設計圖紙,直接開始幹就行了。

俄羅斯帝國不行,他們的鐵路必須要能夠保證在冰天雪地裏正常運轉。偶爾一個大降溫,甚至會出現零下四五十度的極端天氣。

一分錢一分貨,俄羅斯帝國的鐵路要求高,建設成本自然也高。

鐵路建成還隻是一個開始,更大麻煩還是在於後期運營上。惡劣的自然氣候,直接增加了後期運營維護成本,簡直就是一個無底洞。

國外修資本都是蜂擁而至,根本不用操心經費;而俄羅斯帝國修鐵路,卻隻有政府掏錢。

沒辦法,誰讓俄羅斯帝國的鐵路長年賠錢呢!賠本的買賣沒人做,資本不肯投入,鐵路建設自然緩慢了。

如果不是奧地利的鼓動,加上有法國賠款可以期待一下,沙皇政府說什麼也不會在這個時候啟動中亞鐵路。

“能夠縮短工期麼?”

沒有要求壓縮建設成本,那是亞曆山大三世知道,國內的官僚是什麼貨色。真要是壓縮了建設成本,誰也不能保證修出來的鐵路能夠順利通車。

類似的事情,也不是沒有發生過。在之前的鐵路建設中,就有傻逼為了節省經費,擅自壓縮了軌距和枕木長度。

如果要仔細研究順利通車的鐵路,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預算超支。

簡單的來說,就是先報一個低價立項。等工程進行到了一半就沒錢了,逼著政府增加投入。

“如果承包給奧地利鐵路公司施工的話,總工期能夠壓縮四分一,主幹線能夠在八年內延伸到阿富汗邊界。

不過他們的報價很高,在我們提供勞工的情況下,都要18.86億金盧布;如果完全由他們施工,預算更是高達30億金盧布。”

這樣的差價,阿利舍爾·古洛夫也很無奈。國內的鐵路公司預算確實低,可惜每次都不能順利完工。不僅工期無法保障,還要追加預算。

奧地利的鐵路公司要價確實高,可人家工期有保障、質量靠譜,並且都是一次報價,後麵就算是有增量,增加的預算也不會太多。最終的成本,反而更低一些。

如果是這樣的話,沙皇政府應該引入奧地利鐵路公司降低建設成本才對。事實恰恰相反,幾乎沒有奧地利鐵路公司在沙皇政府手中承接項目。

不是沙皇政府不願意發包,而是根本就沒有奧地利鐵路公司肯接單。原因非常的現實,沙皇政府窮,付款沒有保障。

以至於現在承建一條沙皇政府出資的鐵路,都成為了奧地利談條件的籌碼,並且還是非常有誘惑力的籌碼。

隻要將鐵路修到了阿富汗地區,俄羅斯帝國通往印度的大門,就被打開了。

這樣重要的工程,沙皇政府自然是不敢馬虎。萬一所托非人,投入就要打水漂了。

交給奧地利鐵路公司建設的最大好處就是安全。誰都知道維也納政府想俄羅斯帝國南下和英國人死磕,肯定會保障這條鐵路的質量。

就算是中途預算出了問題,都不用擔心停工,奧地利人會以大無畏的國際主義精神,替他們墊資把項目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