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公國馬克西姆·特倫蒂耶夫元帥急忙問道:“司令官閣下,具體作戰計劃如何分配呢?”
分兵作戰有沒有危險,看看作戰任務就知道了。
馬克西姆·特倫蒂耶夫已經打定了主意,如果風險大就裝慫,反正黑山公國也沒啥國際聲譽,不怕丟人現眼。
這也是有曆史文化傳統的,從14世紀就開始和奧斯曼帝國死磕,以一隅之地對抗奧斯曼長達五百多年而不滅,足以證明他們的生存能力有多強。
別看他們隔幾年,就要和奧斯曼帝國來一場友誼賽,實際上那都是遊擊戰為主,一言不合就鑽山溝。
要是死扛,就他們那點兒人口,早在14世紀就被滅族了,如何能夠堅持下來?
阿爾布雷希特淡定的回答道:“作戰任務根據各國的出兵人數決定,現在我隻有初步草案,詳細作戰由各國指揮部自行製定。
考慮到指揮需要,我計劃把戰場分為五大戰區,分別是黑海戰區、高加索戰區、馬爾馬拉海戰區、地中海戰區和中東戰區。
顧名思義,黑海戰區就是從黑海沿岸發起進攻,奧斯曼帝國在黑海的所有海岸線,都是作戰範圍。
完成登陸過後,就往內陸打。具體怎麼打,要打到那一步,都由戰區司令部決定,原則上總指揮部不幹涉。
考慮到實際情況,俄軍負責黑海戰區和高加索戰區,奧軍負責中東戰區、地中海戰區和馬爾馬拉海戰區。
黑山和希臘的軍隊暫時充當預備隊,根據戰場上的實際情況,再進行增援。”
沒有毛病,隻要分配俄奧的作戰任務就行了。至於希臘和黑山,從一開始阿爾布雷希特就沒有把他們考慮在內。
政治上,奧地利需要希臘和黑山兩國撐門麵;軍事上,這兩個豆丁完全屬於可有可無的。
希臘和黑山出兵數量太少,拿來當炮灰都不夠格。戰場上千變萬化,誰也不知道會不會突然發生變故。
希臘也就罷了,好歹還有兩個步兵師;黑山就一個加強團,全軍覆沒的幾率太大。
阿爾布雷希特不想背上禍害盟友的罵名,萬一把這兩個不點兒搞沒了,回去他也不好交差。
這個現實的答案,令兩國代表非常受傷,這是赤裸裸的看不起他們的實力。
得好聽是當預備隊,實際上不到萬不得已,俄奧兩國根本就不會讓他們這些預備隊上場,這關係到了兩國的顏麵。
向希臘和黑山求援?開什麼玩笑,俄奧兩國還要不要混了?戰場上缺人就增兵啊,也沒人規定不能派援兵。
伊萬諾夫元帥滿意的回答道:“沒有問題,這份作戰計劃非常合理,充分的發揮了我們各自的優勢。”
沒有辦法不滿意,沙皇政府參加這次戰爭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為了占據黑海沿岸,把奧地利擋在黑海之外。
阿爾布雷希特把進攻黑海沿岸的任務交給俄軍,無疑是默認這種利益分配模式。
見俄奧達成了一致,希臘代表普布利烏斯元帥臉色大變。他們參加這次戰爭可是來占便夷,要是在後方打醬油,戰後有什麼資格分享戰利品?
俄奧都不是做慈善的,沒有在戰場上做出貢獻,戰爭收益自然不會有他們的份兒。
普布利烏斯硬著頭皮道:“司令官閣下,把我們放在後方,這有些不妥吧!
我們參加這次戰爭,就是為了向奧斯曼帝國討回一個公道。如果希臘軍隊連戰場都沒有上過,這讓我如何給國內民眾交代呢?”
阿爾布雷希特點零頭,深表同情:“那好吧,等我們完成登陸作戰後,你們就負責肅清地方上的奧斯曼殘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