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盡快和哥倫比亞政府進行談判,爭取早日達成賠償協議,然後將俘虜移交給巴拿馬地方政府,剩下的問題就讓他們和獨立組織慢慢鬧吧!”
底線必須要遵守,這是遊戲規則。不光是顧及國際影響,更重要的還是保護自身的利益。
現在的國際政治遊戲規則本身就是英法奧三國牽頭建立的,建立的宗旨就是為了維護三國利益,盲目掀翻了棋盤,奧地利的損失隻會更大。
別的不,光殖民地的維護成本就會大幅度增加,某些偏遠的殖民地甚至還會易主。
選擇盡快處理,實際上也是為了平息輿論風波。現在的輿論對維也納政府非常不利,繼續拖下去隻會更加糟糕。
支付“賠償”金,隻是為了讓哥倫比亞政府承認這是一起“誤會”。當事人都是誤會,其他人再嘰嘰歪歪,那就是栽贓陷害了。
引導輿論弗朗茨還是很有經驗的,在這個通訊不變的年代,掌控輿論的就是報紙,想要顛倒黑白太簡單了。
某種程度上來,英國人這個時候挑起輿論攻勢,實際上也是一次神助攻,隻要把問題往倫敦政府身上引就對了。
“英國政府栽贓陷害奧地利,故意誇大其詞、扭曲事實真相”,這個法弗朗茨自己都快要信了,何況是普通民眾呢?
外交大臣韋森貝格:“陛下,如果英國人不幹預,要服哥倫比亞政府不難。
可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倫敦政府想要趁機做文章,打擊我們的國際聲譽。
我擔心哥倫比亞政府會提出一個價賠償金,故意讓我們難堪。”
這種擔心不是多餘的,在利益麵前人總是容易迷失的,隻要英國人一忽悠,哥倫比亞政府提出“價賠償金”幾乎是必然。
答應了,奧地利就成為了冤大頭;不答應,輿論上又過不去,不符合盡快平息紛爭,悄然無息吞下巴拿馬地區的戰略。
略加思索後,弗朗茨冷笑道:“如果總數談不攏,那我們就主動開個價。比如:每個陣亡士兵的撫恤金提高到一千神盾,不過要哥倫比亞政府提供死亡證明。
至於財物損失,我們不用太過計較,可以適當做出讓步。這筆錢要不要給,最後會給誰,現在還無法確定。”
“死亡證明”這就是一個笑話,巴拿馬地區都在奧軍手中,想要毀屍滅跡還不簡單。
哥倫比亞政府拿不出來證據,最後需要支付撫恤金的人數,就是維也納政府得算。
總人數下去了,支付的標準再高,實際上也就那麼回事。
既然對這次事件定性為了“誤會”,要是陣亡的人數太多,那就沒服力了。
相比之下,財物損失賠償就好商量了。這些錢,既可以支付給哥倫比亞政府,同樣也可以支付給巴拿馬地方政府、或者是獨立後巴拿馬政府。
巴拿馬地區想要獨立,哥倫比亞政府肯定不會答應,戰爭是不可避免的。
戰火過後當地百廢待興,勢必需要大量資金進行重建,這筆錢指望巴拿馬政府肯定是拿不出來的,最後還是要由奧地利政府出。
反正都要出這筆錢,弗朗茨也不介意提前拿出來買名聲。等未來吞並巴拿馬地區後,這些投資又收回來了。
當然,哥倫比亞政府也需要安撫一下,前期還是要給點兒錢,要不然人家不會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