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五十三章 肉在鍋裏(1 / 3)

發生在巴拿馬地區的“誤會”實在是太大了,一次意外的武裝衝突都能幹掉一個師,這種事情出去都沒人敢信。

解釋就是掩飾,不會有任何作用。事發後不久,奧屬中美洲殖民政府就宣布為此事負責,實際上也是弗朗茨幹預的結果。

主動站出來承擔責任,還可以避重就輕,盡可能的挽回國際聲譽,將不利影響降到最低。

追究責任自然是不存在的。奧屬中美洲殖民政府的做法並沒有錯,這年頭的殖民帝國就這作風。

類似的事情,又不是沒有發生過。隻不過影響沒有這麼大,哥倫比亞不僅是獨立國家,更關鍵的這是一個白人國家。

對這種事情,歐洲民眾一直都非常敏感,尤其是眾多國,更是物傷其類。

在很多人看來,今他們不站出來替哥倫比亞話,沒準明就有類似的事情落到自己頭上,也沒有人肯出頭。

就和原時空的英布戰爭差不多,奧地利也被輿論噴的狗血淋頭,國外的使館門口都圍著示威人群。

當然,主動承擔責任的做法還是有用的,讓維也納政府的國際形象看起來沒有那麼糟糕。

噴就噴吧,這年頭的列強誰沒被噴過啊!反正大家也就是嘴上,不可能真的采取行動。

相比維也納政府的淡定,弗朗茨反應就要強烈的多了。如果奧地利也孤懸海外,弗朗茨也可以不在乎國際聲譽,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糟糕的戰略位置決定了奧地利必須要做擁有一個良好的國際形象,以便在外交上獲得更多的選擇。

……

“巴拿馬政府籌備的怎麼樣了,我們什麼時候能夠撤軍?”弗朗茨關心的問

殖民大臣斯蒂芬:“陛下,巴拿馬政府已經組建完成,隨時都可以宣布獨立。

現在的問題是他們缺少自保的武裝力量,一旦我們撤軍,他們很難擋住哥倫比亞政府的反撲。”

巴拿馬地區想要獨立也沒有那麼容易,原時空還是美國人親自出兵幹涉,哥倫比亞政府迫不得已才無奈退讓的。

這不是沒有代價的,美國人不惜一切代價,那是巴拿馬運河對他的至關重要。

奧地利就不一樣了,奪取巴拿馬地區的主要目的是為練亂,讓巴拿馬運河無法順利通航。

價值不一樣,能夠付出的代價也不一樣。為了巴拿馬地區,搞得南美各國兔死狐悲,一起抵製奧地利那就得不償失了。

這種背景下,在策動巴拿馬獨立運動的同時,奧地利必須要盡可能減少自己的存在福

換句通俗的話講那就是:當了婊子,還想要立牌坊。

弗朗茨詫異的問:“不是有種植園主麼?難道他們的力量,還沒有辦法抵擋哥倫比亞入侵。”

巴拿馬地區還沒宣布獨立,弗朗茨就先把哥倫比亞政府鎮壓叛亂的軍事行動定義為“入侵”,政治意義不言而喻。

斯蒂芬皺了皺著眉頭,解釋道:“陛下,南美地區的情況很特殊,移民大部分來自於南北戰爭時期那次移民,缺少貴族中堅力量。

奧屬中美洲地區被我們長期經營,這方麵的缺陷逐漸得到了彌補,軍事實力尚可。

巴拿馬地區就不一樣了,當地沒有大種植園主、大殖民公司,之前又不在我們控製範圍內,沒有辦法在當地組織軍事訓練……”

弗朗茨聽明白了。南北戰爭時期的移民,很多人都是為了躲避戰爭才跑路的,這意味著當地民眾的戰鬥欲望不強烈。

“缺少貴族中堅力量”,換句話就是缺少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