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背景下,殖民部想要擴張自己的話語權,那就隻能繼續對外擴張,盯上巴拿馬地區就不奇怪了。
戰略眼光不是誰都有,奧地利同樣也有很多短視之徒。
奧屬中美洲殖民地就有很多人妄想著占領巴拿馬地區,把法國人踢出去,自己開發巴拿馬運河,掌握一條和蘇伊士運河一樣的黃金水道。
利益是最好的動力,看在神盾的份兒上,奪取巴拿馬地區成為簾地很多殖民公司的目標。
幾乎每年,都會有很多人遊奧地利殖民部占領巴拿馬地區。為了奪取先機,有人連巴拿馬地區的詳細地圖都畫好了。
外交大臣韋森貝格反對道:“如果隻是揍哥倫比亞政府一頓,迫於政治上的壓力,或許巴黎政府會支持我們。
要是想要占領巴拿馬地區,就沒有這種好事了。法國人肯定會趁機提出分一杯羹,我們是答應還是不答應?”
沒有毛病,這是國際外交的本質。賭氣也是為了利益,隻要利益合適,什麼氣都可以馬上消失。
法國人不可能白白出力,看著奧地利拿好處。同樣奧地利也不可能和法國人分享巴拿馬地區,別看地不值錢,可是潛在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問題就來了,冒然進攻一個獨立國家,奪取人家的領土,可是非常拉仇恨的。
沒有法國人分擔壓力,獨自承受外交上的壓力,維也納政府也要三思而後校
略加思索後,弗朗茨開口道:“現在不是最佳時機,我們還要顧及國際反應。要對巴拿馬地區動手,最好是先策動當地人獨立。”
奧地利的確很強大,卻沒有後世美國那傲視群雄的實力,不得不考慮世界各國的反應。
相比直接出兵奪取巴拿馬地區,策動當地人鬧獨立,獨立過後的新政府再加入殖民體係,問題就要得多了。
這種事情,幹得人太多了。隻要注意一下吃相,稍加裝裱一下,名義上的法理基礎就有了。
殖民大臣斯蒂芬解釋道:“陛下,哥倫比亞政府在巴拿馬地區駐紮了一個師的重兵,僅憑當地饒力量,還沒有鬧起來就被鎮壓了。”
對比巴拿馬地區,那可憐兮兮的十幾萬人口來,一個師的部隊確實是重兵雲集。
弗朗茨詫異的問道:“一個師的部隊,哥倫比亞一共有多少軍隊?”
哥倫比亞是典型的地廣人稀,加上印第安人和黑人,全國上下才兩三百萬人口。
的巴拿馬就駐紮了一個師的兵力,換了誰第一次聽,都會感到吃驚。
斯蒂芬直接回答道:“正規軍大約有3萬多一點兒,民兵預備役大概在5萬上下,極限動員沒有人知道。
因為奧屬中美洲殖民地的關係,巴拿馬地區是哥倫比亞的重點防區,他們將國內三分之一的部隊放在了這裏。
哥倫比亞國內的局勢也不是很穩定。隻要吃掉他們部署在巴拿馬地區的軍隊,哥倫比亞內部矛盾就會激化。”
看得出來,殖民部準備的很充分,對哥倫比亞國內的情況很熟悉,早就把他們的軍事實力摸清楚了。
進入熱武器時代後,“極限動員”就成為了工業化國家的專利,農業國家就算是能夠組織起來,也變不出武器裝備來。
如果是普通國家,麵對外敵入侵很可能會讓各方擱置爭議、一致對外,不過哥倫比亞是例外。
這個問題可以追溯到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奧地利曾組織過一次移民,德裔實際上已經是哥倫比亞的第二大民族,排第一的是印第安人。
移民到哥倫比亞的德裔大都是普通人,盡管有奧地利做後盾,作為後來者還是處於社會的底層,上層的位置早就被西班牙裔占據。
因為擔心被奧地利從內部顛覆,哥倫比亞曆屆政府都在有意無意的壓製德裔,即便是親奧派也對奧地利保持著足夠的警惕。
明麵上沒有針對性的歧視答案,僅僅隻是暗地裏的動作,即便是被發現了,那也隻是個人行為,奧地利政府自然沒辦法幹涉。
不光是哥倫比亞,實際上移民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可能出現這些問題。又不是黃金,怎麼可能讓所有人都喜歡呢?
除了這之外,種族矛盾也是長期困擾著南美各國的難題。印第安饒血還沒有幹,如果政府強勢還可以靠武力壓製,一旦出現衰落問題矛盾就要爆發了。
哥倫比亞國內矛盾會不會爆發的問題,弗朗茨從來都不懷疑。就算是沒有矛盾,都可以製造出矛盾來,何況哥倫比亞本身就矛盾重重呢?
猶豫了一會兒,弗朗茨點零頭:“既然哥倫比亞早有準備,那麼我們就不用客氣,找個借口吃掉這支部隊。
不過為了國際聲譽,我們不能直接占領巴拿馬地區。打完過後立即將地盤移交給巴拿馬獨立組織,盡快從當地撤離。”
“巴拿馬獨立組織”從前是不存在的,至少維也納政府高層還沒有聽過,不過現在就必須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