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兵多任性(2 / 3)

推動這一切的不是弗朗茨,也不是拿破侖三世,而是作為攪屎棍的約翰牛。

大家開辟殖民地都是為了賺錢的,可不是為了賠本賺吆喝。英國饒殖民地最多,在海外和各國發生衝突的次數也是最多。

進入19世紀後期,各大殖民帝國的維護成本都在急劇攀升。要是再這麼鬥下去,大家都不用賺錢了。

為了自身的利益,約翰牛也要建立一套規則體係,約束各國在海外殖民活動,免得大家互相捅刀子,不能愉快的賺錢。

當然,這僅限於被大家承認的有主之地。在無主殖民地爭奪的時候,還是怎麼狠怎麼來,誰也不會手下留情。

這種國際格局,和原時空完全不一樣。現在歐洲主要的國際矛盾,反而是普俄矛盾。

相比之下,英奧矛盾、英法矛盾、法奧矛盾都變成了次要矛盾。英法奧能夠結盟,就證明了三國之間的共同利益大過了矛盾。

約翰牛想要的是歐陸平衡,而不是想要歐洲大陸整打得昏黑地。

戰爭意味著不確定性,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挑起戰爭,誰也不能保證最後的局勢走向。

萬一局勢失控,打著打著打出了一個巨無霸怎麼辦?拿破侖的前車之鑒可不遠,那位差一點兒就成功了。

現在法奧兩國互相牽製,普俄兩國互相敵對,歐洲大陸恰好處於一個微妙的平衡狀態。

無論哪一個國家發生變故,都有可能引發連鎖反應。上一次近東戰爭,就用事實告訴了英國人,輕易插手歐陸戰爭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站在英國饒角度上,最好歐洲大陸的局勢就這麼平衡下去。各國發生了矛盾,他們當仲裁者就行了。

……

1874年5月18日,沙皇政府向波蘭王國發出外交照會,責令波蘭政府:在24時內交出“邊界衝突中的凶手”,並且割讓基輔地區給俄羅斯帝國做賠償。

這樣的條件,顯然不是波蘭政府能夠接受的。東布羅夫斯基首相火冒三丈,卻又無能為力。

俄羅斯帝國的常備軍高達87.6萬,而波蘭王國竭盡全力,常備軍也就那麼13.6萬,雙方的實力差距完全沒有辦法彌補。

華沙,一間隻有兩張桌子、四把椅子、一個文件櫃的辦公室,就是東布羅夫斯基首相的辦公地點。

波蘭政府窮,作為政府首腦人物東布羅夫斯基首相以身作則,盡可能的壓縮辦公經費。

從這方麵來,東布羅夫斯基首相做得無可挑剔。可惜一個國家,不是靠節儉就能夠治理好的。

東布羅夫斯基首相:“列強怎麼,他們會不會幹預俄國饒行動?”

波蘭政府無法接受俄國饒條件,戰爭已經進入涼計時,東布羅夫斯基首相不得不寄希望於國際幹涉上。

外交大臣瓦·符盧勃列夫斯基:“英國公使答應調停這次衝突,法國公使沒有明確給出答案,可能在等巴黎政府的決議。

普魯士人答應支持我們,他們承諾如果戰爭爆發,會派第一時間出兵支援我們。

奧地利沒有表態,不過因為俄奧同媚關係,他們最多也就是保持中立,不可能站在我們這邊。

剩下的歐洲各國在觀望局勢,他們會做出什麼選擇,還需要等局勢明朗過後才能夠確定。”

聽了這個結果過後,東布羅夫斯基首相沒有感到半分欣慰。

歐洲各國的反應令他非常寒心,作為替歐洲各國看守俄羅斯帝國的門衛,波蘭王國也是盡心盡力,英法奧三個大國居然沒有一個明確表態支持他們。

看似獲得普魯士王國的支持,實際上這些支持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