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倒黴蛋(2 / 3)

每年七八萬移民,要分散奧地利那兩千多萬平方公裏的殖民地上,連一朵浪花都擊不起來。

從這方麵來,弗朗茨忽悠德意誌聯邦和普魯士開辟海外殖民地,也是在和自己搶移民。

縱觀歐洲各國,目前最有潛力成為移民輸出大國的就剩下俄羅斯了,德意誌地區的潛力已經基本上被榨幹了。

農業危機是最佳的手段,亞曆山大二世的大開荒,確實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

但是沙皇政府解放農奴時間太短,這些人沒有來得及積累財富,就遇到了農業危機。

在抗風險能力上,這些剛剛獲得土地的俄國農民,還欠了政府一屁股債,無疑是最低的。

土地是新開墾的,產量相對降低;俄羅斯的自然環境又不好,很多地方隻能種植一季,糧食種植成本較高;受製於交通,糧食運輸困難,很難創造經濟價值。

初步估計,1872年的農業危機,就給俄羅斯帝國製造了數萬破產農民。這麼點兒人,自然掀不起風浪,剛出來就被俄國工商業給吸收了。

想要吸收移民,那還早著呢?隻用出現了大規模破產潮,超過了俄國工業的吸收極限,才有可能大量外流。

要不然去俄羅斯,和俄國本土資本家們搶勞動力,那不是腦殘麼?人家可是地頭蛇,保管讓人重新學會做人。

這項計劃可不包括奧地利本土。盡管隨著時代的發展,為了降低生產成本,進行土地兼並是最佳的選擇,弗朗茨也不準備在本土這麼幹。

穩定壓倒一切,在“穩定”麵前,別的都要往後靠。溫水煮青蛙,潛移默化的影響才是最佳選擇。直接讓農民破產增加移民,那是下下之策。

放下了手中的資料,弗朗茨望著霍爾斯問道:“糧食減產計劃失敗,農業部準備怎麼應對?”

無法減少產出,那就隻能增加消耗量了。在此之前,維也納政府就有一個發展畜牧業的計劃,目前已經初具規模。

沒有能夠發展壯大,主要原因還是市場消費能力沒有跟上去。對比後世那種人均肉食量過百千磕數據,現在奧地利僅僅隻是達到了三分之一。

不是民眾們不愛吃肉,問題是大家收入有限,根本就吃不起肉。能夠做到麵包管夠,就已經是維也納政府改革的輝煌政績。

弗朗茨承諾的給義務教育學生加餐計劃已經實施,從農產品價格下跌後,學生們每周都增加了300克豬肉供應。

加上550克魚肉、100克雞肉或者是鵝肉,這個攝入量已經足以滿足營養需求了。繼續增加下去,沒準奧地利就要盛產胖子了。

人均肉食量其實也是一個謬論,通常都是被平均出來的。據弗朗茨所知,奧地利肉製品食用量最高的是水手、漁民,其次是才是資本家、貴族。

不是水手和漁民更有錢,主要是海上獲得肉製品相對容易,在他們手中最廉價的可能就是魚了,很多時候主食就是魚。

沿海地區的民眾肉食量,又要比內陸地區高。以威尼斯港為例,當地的魚肉價格不足牛肉的十分之一,平民的主要肉製品就是魚。

要是到了內陸地區,這個差價就沒有那麼大了。尤其是匈牙利大草原,牛肉價格僅僅隻是魚肉的五倍,民眾們的牛肉食用量相對較高。

這個高其實非常的有限,大部分民眾還是不能敞開肚皮吃。即便是經濟最發達的維也納,人均牛肉年食用量也不超過2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