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讓外交部抗議,那都是笑的。這種事情維也納政府根本就不可能承認,布爾饒政府都落入了奧地利手中,他們主動承擔全部責任的。
不管怎麼,隻要布爾共和國一口咬定那就他們自己的軍隊,這場官司就打不下去。
除非是抓到了大魚,不過這種可能性為零。指揮這次戰爭的奧地利貴族,沒有一個是現役軍官,在國際上也沒有多少知名度。
至始至終,維也納政府都沒有參與這場戰爭。至於有商人提供武器彈藥,那都是人家布爾共和國買的。
奧地利是自由貿易世界中的一員,賣賣軍火太正常不過了。
就連布爾人軍費的來曆都是一清二楚,維也納政府一分錢都沒有讚助過,布爾共和國用土地抵押從帝國銀行貸款3億神盾。
不要談風險,這是高利貸,光月息就百分之十八。既然利息這麼高,風險自然不可能。
所有的善後工作,弗朗茨都處理的妥妥的,不怕有人可以挑出問題來。
戰後布爾共和國還不上錢是必然的,沒有這個理由,戰後奧地利怎麼好吞並布爾共和國呢?
作為一名皇帝,弗朗茨可不希望帝國中出現一個共和國。還不上錢收走抵押品,順勢解散布爾共和國也是應有之義。
可以這次英布戰爭,給奧地利提供了絕佳的借口,就連收買當地權貴的成本都大幅度下降了。
如果弗朗茨不要臉一點兒,都可以選擇賴賬。既然沒有完成約定,當初承諾的條件自然也作廢了。
可以菲克尼子爵把布爾共和國高層打包送到後方去,簡直就是神來之筆,徹底斷絕了他們談條件的籌碼。
當然,一開始就選擇和奧地利合作的人,肯定是不會那麼悲劇。向來大氣的弗朗茨,不會幹那沒皮麵的事。
倒黴的是沒有談好條件的,現在都不用談了。就剩下了三條路:要麼跟著奧地利走;要麼去投奔英國人;要麼趕緊跑路。
反正菲克尼子爵也不勉強,不幹掉一批利益集團,怎麼安置功臣呢?
這場戰爭可不是白打的,現在投入的越多,戰後獲得收益就越大。沒有足夠的利益,可沒有這麼多貴族自帶幹糧過來。
南非地區的土地還是非常不錯的,不但土地肥沃,氣候又非常宜居,這幫種植園主們早就想要過來圈地了。
幸好他們不知道地下有金礦,不然來得就不隻這麼十幾家附近的貴族,估計本土的貴族都會忍不住參與。
不要這些人,想想蘭德金礦的恐怖黃金儲量,就連弗朗茨都動了心,隻不過他還忍得住。
錢多了也就是一個數字,金礦太招風了,容易拉仇恨。就算是開采金礦,那也要隱藏在背後。
收購黃金就是一項不錯的生意,賺到的錢未必就比礦老板們少,還不會引人注意。
表麵上看起來,收購黃金的利潤似乎也不是很大,也就比市場價格略低一點兒。
實際上到金融市場上去滾動一圈,然後加工成藝術品,流入到黃金消費市場上,那個利潤就完全不一樣了。
更重要的是銀行收購黃金的資金成本可以忽略不計,黃金也是貨幣的一種,放在那裏當儲備金比任何貨幣都靠譜。
即便是遇到擠兌危機,也沒有人會拒絕接受黃金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