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後續影響(2 / 3)

或者是從奧地利人手中搶西奈半島,不過這很困難。自從蘇伊士運河通航後,維也納政府就增加了在當地的駐軍,現在大約有一個師的兵力。”

曼德海峽和直布羅陀海峽差不多,英國人就算是控製了,也不敢封鎖航道,這會引發眾怒。

法奧兩國不是軟柿子,要是感受到了威脅,誰也不敢保證他們會不會鋌而走險,直接就莽上來了。

經曆過普魯士挑戰俄國人後,英國人沒有這個信心了。衝動是魔鬼,普魯士人敢莽一波俄國人,法奧兩國又未嚐不敢對著他們莽一波呢?

反正兩個都是陸權帝國,海軍拚光了都要不了命。隻要和他們打個兩敗俱傷,對法奧兩國來就是戰略上的勝利。

就算英國的造船工業更強,海軍補充速度更快。可這隻是針對一家的,和法奧兩國加起來比,又要差那麼一點點。

看兩強標準就知道了,口號喊的驚動地,要實現目標依然是遙遙無期。

強奪蘇伊士運河不是一個好主意,很容易引爆矛盾。大英帝國沒有做好和兩個大帝國開戰的準備,甚至和其中任何一個開戰都要命。

打贏了,收不回來戰爭成本;打輸了,世界霸權都有丟掉,殖民帝國也保不住。

法奧兩國不一樣,就算是輸了戰爭,也有足夠的實力保住非洲殖民地。

英國陸軍規模就那麼點兒,就算是想要去搶,他們沒那份兒實力。海上封鎖對這種大陸根本就沒用,非洲大陸海岸線也是上萬公裏,根本就封鎖不過來。

外交大臣雷斯林反對道:“采用武力行動是最糟糕的辦法,不但不能夠達到目的,還有可能讓事情變得更加糟糕。

蘇伊士運河已經開通了,想要堵回去法奧兩國肯定不會答應。既然如此,我們何不退而求其次,加入進去呢?

蘇伊士運河戰略價值雖然高,可運河公司未必馬上就能夠贏利,高昂的建設成本已經讓股東們喪失了信心。

我們完全可以收購一部分股票,在運河公司內部發出我們的聲音,法奧兩國也不能阻止合法的商業貿易。”

雷斯林的提議正中約翰-羅素首相的下懷,不是他們欺軟怕硬,而是現實利益需要。

和弱者講拳頭,和強者講規則,這是19世紀帝國主義的行為準則。大家都是列強,自然要按照規則辦了。

縱觀曆史,大英帝國什麼時候衝動過?原時空英國人就衝動了那麼一回,結果不但把自己搞得五勞七傷,欠下了一屁股債不,還賠上了世界霸權。

不等約翰-羅素開口,海軍大臣愛德華反對道:“沒有那麼簡單,法奧兩國不是傻子,他們願意讓我們入場麼?

要是遭到兩國政府的反對,我們就算是開出兩三倍的價格,也買不到股票。

據民間流通股票沒有決策權,所有的權利都在法奧兩國政府手中,股東們隻有監管運河公司財政的權利。”

不是他想要挑起戰爭,而是海軍需要亮一下肌肉,證明自身的重要性,以便爭奪來年的預算。

沒辦法,這就是海軍大臣最重要的工作。具體的海軍建設、訓練、指揮,那是軍方的事情,他一個文官出身的海軍大臣壓根兒就是一外校

想要獲得海軍的擁戴,也非常的簡單,隻要從政府手中拿到足夠的預算就行了。別的事情,他管的越少大家越開心。

最符合海軍利益的做法,就是派皇家海軍出去震懾一下法奧兩國,然後大家再達成協議。

無論有多少作用,都有海軍的一份兒功勞,在下一次預算爭奪中占據了優勢。

本質和先收股票再和法奧兩國談判沒有區別,隻是表達的方式不一樣。前者外交部占主導,後者海軍部占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