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弗朗茨還怕衝突,他擔心的是付出與回報的問題。隻要奧地利不搶各國的殖民地,瞄準的目標是無主之地,衝突就在可控範圍內。
奧地利的實力不是無限的,現在攤子鋪開的已經很大了,僅此於英國人,和法國人不相上下。
為了防備美國崛起,中美洲地區戰略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從長遠發展的角度考慮,近在咫尺的非洲大陸必要加以控製。
南洋戰略實際上一直都排在最後,那怕最近一兩年發了力,也僅僅隻是有限度投入。
弗朗茨直接拋出了所有問題:“殖民部看上了什麼地方?競爭對手是誰?需要多大的投入?可能麵臨的風險有多大?預計獲得的回報,又需要多長時間?”
殖民大臣約西普·耶拉契奇回答道:“備選目標有很多,中南半島包括金邊王朝、泰國、越南,還有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島、蘇拉威西島、以及若幹中島嶼。
這些地方都很不錯,各國雖然開始了滲透,但是還沒有建立起殖民政權,按照國際慣例還處於自由競爭階段。
英法荷西普五國都有可能成為我們的競爭對手,包括我們在內,在這些地區各國均有殖民據點。
初步判斷,荷蘭人已經鎖定了蘇門答臘島,他們已經占領梁上的不少地區。隻不過他們實力有限,一時半會兒拿島上的土著政權沒有辦法。
因為馬六甲海峽的關係,英國饒觸手已經深入到了馬來西亞,可能是我們要麵臨的最大對手。
法國人似乎有意中南半島,如果我們選擇目標撞車的話,少不了一番爭鬥。
投入和風險,就要看選擇的目標了。基本上利益越豐厚的地區,所需要的投入越大,麵臨的競爭也就越殘酷。
這些地方的回報率都不錯,理論上建立殖民政權過後,三年內就可以實現收支平衡。”
沒辦法,在不確定有多少競爭對手加入的情況下,想要核算成本實在是太難了。
殖民本來就是一項不確定的投入,很多看上去美味的地區,實際上也有可能是一塊雞肋。
猶豫片刻功夫後,弗朗茨做出了決定:“既定的戰略不變,南洋地區雖然美味,可實際上我們能夠吃下去的並不多。
殖民部可以把目標放在無主的中島嶼上,其它地區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嚐試一下即可,和各國撞上了可以進行利益交換。
我們不可能什麼地方都插一腳,一旦超越了極限,殖民地就不在是補品,反而是要命的毒藥。
普魯士王國不是要加入殖民隊伍麼?幫把他們一把,引普魯士人進入南洋地區,給他們一個開門紅的機會。”
海外殖民不僅僅是看國力,更多的還是要看投入。奧地利在大力投入中美洲、非洲大陸過後,能投入南洋地區的實力已經很了。
實力不足,盲目硬上是要吃虧的。與其被人灰溜溜的趕走,不如從一開始就保守一點兒,省的勞民傷財還丟人。
至於幫助普魯士王國,那隻是順手而為,讓普魯士人在殖民帝國的道路上走的更遠一些。
若要取之,必先與之。
要是見不到好處,普魯士人怎麼舍得大力投入呢?
普魯士國力有限,海軍投入大了,陸軍投入自然就少了,未來奧地利統一德意誌地區的難度也就下降了。
憑這一點,就值得奧地利付出南洋地區的利益。反正德意誌統一過後,這些肉還是在鍋裏,怎麼也不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