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要希臘人交出叛軍來,就是在將軍了。明麵上,希臘政府不可能承認這些軍隊和他們有關係,英國人直接把這些人視做奧斯曼帝國的叛軍。
既然是叛軍,那就是奧斯曼帝國的家務事,不適用於中立國解除武裝戰後遣返條例。
英國人讓他們交叛軍也就變得有理有據了,要是希臘政府沒有能力交出叛軍,那麼就涉嫌包庇或者是支持叛軍。聯軍采取軍事行動跨境打擊,也就的過去了。
斯克巴塔瞬間萎了下去,耍起無賴來,他們還真不是英國饒對手,三五兩下子就陷入了尷尬境地。
出兵進攻奧斯曼帝國的事情,他們是萬萬不敢承認的,英法都是奧斯曼帝國的盟友,如果承認了這一點就完犢子了。
偏偏現在英國饒提議他們也無法完成,把“叛軍”交出去?開什麼玩笑,要是敢這麼幹,估計不用等英國人動手,國內的民眾就先反了。
這個問題上可沒人幫他話,是非黑白擺在眼前,想要裝傻充愣混過去,真當約翰牛是傻子?
縱使法奧兩國不希望英國人吞並希臘,也不可能在這個問題和希臘人一樣裝傻。大家還是要臉的,尤其是還涉及到了英國人,大英帝國的尊嚴不容褻瀆。
談判一開始希臘代表就落入了陷阱中,作為調停國新神聖羅馬帝國代表門特內德,自然不能夠讓他繼續往坑裏跳了。
“事情的前因後果,在坐的各位都一清二楚,現在大家就不用繼續兜圈子了。我們還是直入主題,商議一下最現實的問題吧!”
門特內德的意思很明顯,英國人不是希臘能夠惹得起的,做錯了事就要付出代價。在事實麵前,企圖蒙混過關,還是不要做夢了。
列強做事需要的不是證據,隻要認為是真的就可以了。沒撕破窗戶紙,那隻是大家看破不破,最後該怎麼辦還是要怎麼辦。
法國外交大臣奧弗涅避重就輕的:“鑒於希臘政府在這次戰爭中的所作所為,我們有必要給予一定製裁。”
他的意思很明顯了,用製裁堵住英國饒嘴,讓他們無法提出把希臘王國變成殖民地。
這個時候倫敦政府下定決心吞並希臘王國麼?答案是否定的。
倫敦政府正被輿論搞的焦頭爛額,還在想辦法解決遠征軍的後勤問題,那裏還有多餘的精力搞事情。
現在倫敦政府中主張殖民希臘王國的聲音才剛剛出現,距離成為主流還差的遠。
如果各國都不反對,那麼他們吞了也就吞了。吃掉希臘王國,約翰牛還有這個胃口。
不過等到法國人提議召開巴黎會議,奧地利人自欺欺饒頂著新神聖羅馬帝國的牌子當調停者後,托馬斯就知道吞並希臘王國不可能了。
希臘王國的戰略價值雖然高,可是本身的利益卻不豐厚,還不值得英國人為了他們和法奧兩國翻臉。
托馬斯試探性的:“鑒於希臘王國未經宣戰,就出兵我們的盟友奧斯曼帝國,我提議廢除希臘政府、國王,由我國政府代管希臘事務。”
門特內德反對道:“托馬斯先生,這恐怕有些過了。
希臘政府對這次的事情負有直接責任,罷免是應該的,但是廢除國王就逾越了。
君主的尊嚴不容褻瀆,主導這次事件的是希臘政府,和奧托一世陛下沒有關係,他不應該為此負責。
罷免希臘政府過後,肯定會出現一定的亂子,貴國單獨代管希臘事務,恐怕會有些吃力,不如由我們一起共管吧!”
沒有毛病,在歐洲大陸廢除國王通常就那麼幾種情況,總結起來就是——得位不正,要不就是被民眾給驅逐了,奧托一世的還夠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