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馬英九當選台灣地區領導人以來,海峽兩岸的緊張局勢有所緩解,兩岸關係獲得了新的改善和曆史性的進展: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訪台成功,與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實現了中斷9年的兩會複談;2008年12月15日,兩岸期盼已久的“大三通”終於實現,兩岸的經濟與文化交流邁入新紀元。雖然“台獨”不時還發出不和諧的噪音,但是兩岸關係不斷走向融合與交流的大潮流已勢不可擋。在這一形勢下,軟實力憑借其獨有的特點與影響,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顯著。必須指出的是,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和一種文化,在這一框架之內,兩者之間的軟實力才具有可比性。下麵我們將分別對大陸和台灣的軟實力資源進行分析和比較。
大陸的軟實力:(一)傳統文化。文化是構成軟實力的主要成分,也最為持久且最具吸引力。在現代化高速推進的今天,曆經5000年滄桑的中華文明不僅沒有因此黯然失色,反而隨著中華民族的再次複興向世人展現出蓬勃的活力與吸引力。台灣作為中國的一部分,雖然長期與大陸處於分離狀態,但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力依然巨大,台灣民眾對此也是情有獨鍾、無法割舍。正如台灣著名作家龍應台所說:“在台北,當你真正深入下去就會發現,中華傳統文化在這裏一脈相傳:榕樹下、大廟旁,你會看到拉著二胡唱戲的老者;學校裏、課堂上,你會見到吟詠唐詩、宋詞的學子。”375近年來在島內屢屢創下高收視率紀錄的內地影視劇,如《大宅門》、《康熙王朝》等,之所以能夠獲得上至政黨領袖下到普通民眾的喜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片中展示出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深深吸引了同為炎黃子孫的台灣民眾。(二)製度創新。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取得的矚目成就證明了中國共產黨對自身體製不斷創新和與時俱進的能力,這種被西方學者稱為“北京共識”376的發展模式不僅為台灣經濟的產業升級和再度騰飛提供了良好機遇和廣闊市場,也在很大程度上扭轉了島內部分民眾對大陸的誤解和敵意。正如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連戰2005年4月在北京大學發表演講時指出的那樣:“鄧小平先生提出改革開放,不但轉換了文化大革命的方向,而且深化地、全麵地提升了人民生活的水平,這都是跨時代的、了不起的作為。”377(三)對台政策。恰當的政策是軟實力形成的一個重要方麵。近年來,大陸有關部門出台了一係列有利於台海穩定、兩岸交流的政策。一方麵,《反分裂國家法》的製定與實施,將大陸一貫宣示的對台方針和政策提升到法律的高度,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一個新起點,對台灣政治氣氛和政治生態的變化產生了微妙的影響。另一方麵,大陸有關部門致力於推動從“春節包機”到開放台灣農產品到大陸銷售、開放大陸遊客到台灣旅遊、贈送台灣大熊貓等一係列惠台政策的實施,向台灣人民持續釋放出了極大的善意,在島內引發了長久的“大陸熱”,產生了重大影響。
台灣的軟實力:(一)流行文化。如果說傳統中華文化是大陸吸引世界的軟實力之源,那麼時尚的流行文化就是台灣吸引大陸民眾的重要資源。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兩岸關係乍暖還寒之時,台灣的流行文化就已穿越了政治的隔閡,從鄧麗君、羅大佑的流行歌曲到瓊瑤、三毛的愛情小說,得到大陸民眾的接納和喜愛。而伴隨著越來越多的台商在大陸投資和生活,這種流行文化對大陸民眾的影響更加深入和廣泛。現在,來自台灣的“上島咖啡”、“永和大王”、“康師傅”方便麵等品牌,已遍布整個大陸。這不僅僅是一種經濟行為,也是一種文化行為和生活方式。流行文化不僅深深地吸引著新一代的大陸青年,而且也是大陸民眾認識台灣的窗口和途徑。(二)發展模式。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台灣憑借其對國際經濟形勢的準確判斷與切實可行的經濟政策,成功地實現了經濟騰飛,創造了所謂“台灣奇跡”,與香港、韓國、新加坡一起並列為亞洲“四小龍”。到2000年,台灣“國民生產總值”突破3000億美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4000美元,對外貿易進出口額雙雙突破1400億美元,總額達2800億美元,外彙儲備達1067億美元。378客觀而言,台灣經濟成功的模式得到了大陸人民的積極評價和關注,同時也為兩岸的經濟合作和共同發展創造了廣闊的空間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