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從老子到路易十三:軟實力因素的曆史探源(1 / 1)

老子:“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堅”

中國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軟實力的重要性。兩千五百年前的老子在《道德經》中寫道:“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堅”,意思是說水是天下最柔弱的東西,但滴水可以穿石,可以穿透天底下最堅硬的東西。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在戰爭與和平問題上,曆來尚和平、惡攻戰、主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追求“不戰而勝,不攻而得,甲兵不勞而天下服”。在處理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上,主張和諧共處,協和萬邦。孟子提出“仁者無敵”(《孟子·梁惠王上》),主張“以德服人”(《孟子·公孫醜上》),提倡王道,反對霸道。

即使在不得已而進行的戰爭中,中國古人追求的也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孫子雖以軍事戰略家留名於世,但他在研究軍事作戰規律時,並不過分強調戰爭手段的重要性。在《孫子兵法》中,孫子創造性地提出伐謀、伐交理論,主張首先應以非戰爭手段解決國家之間的矛盾。這一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它蘊含著對戰爭與和平相互關係的深層次領悟,揭示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戰略指導原則,即戰爭雖是軍事實力的較量,但在一定條件下,製定正確的謀略,開展有效的外交鬥爭,同樣可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因此,應盡量不訴諸武力而是通過謀略運籌和外交活動取勝。這些思想充分地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以柔克剛的軟實力內涵。

鄭和七下西洋成為中國軟實力的傳播者

中國明朝航海家鄭和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七下西洋,航跡遠及非洲東海岸,遍及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然而中國的艦隊沒有像西方國家那樣進行武力征服,沒有建立海外殖民地,也沒有掠奪別國財富,而是作為友好使者,去促進中國與外部世界的經濟和文化交流。船隊所到之處,播撒的是和平的種子,結下的是深厚的友誼,開辟了國家平等和友好交往的新局麵。鄭和的這一曆史遺產,直到600年後的今天,仍為東南亞等地人民所稱道,也是中國古代軟實力向外拓展的典型例證。

軟實力因素同樣受到外國政府的重視,它們將傳播文化在內的軟實力視為國家對外擴張或保持霸權地位的有效工具。

曆史上,大英帝國憑借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實力,在其廣大的殖民地推廣英語和英國文化。1920年,外交大臣寇鬆勳爵(Lord Curzon)任命成立了一個“英國海外共同體委員會”,負責製定具體的對外文化政策。該委員會認為,政府應該保障海外英國人子女接受英式教育,建議仿照法國的“法語聯盟”模式,組建“英語聯盟”,並在語言教授過程中把英國圖書也出口出去,以此提升英國文化的對外影響力和吸引力。

法國政府也非常重視文化在塑造對外形象中所占據的地位。早在17世紀,法國政府就開始向國外傳播法蘭西文化。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都是文化擴張主義者,極力鼓勵和支持傳教士在國外的傳教活動。他們在位期間,法國文化在歐洲大陸、地中海沿岸地區乃至加拿大都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到18世紀末,法語已成為歐洲廣大地區宮廷、貴族、使節和知識階層、藝術圈的通用語言,所有國際間的條約都用法語書寫,這一直持續到1919年簽訂凡爾賽條約。19世紀,法國政府開始正式向地處地中海盆地國家的法國天主教學校、醫院和農業機構提供文化資助。後來,法國在這些國家和地區建立起世俗學校等高等教育機構進一步擴大其文化的影響力,提升其軟實力。法國在海外的軟實力影響在拿破侖時代達到頂峰,並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擴張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