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在現實政治生活中,人們常常能夠發現性質相同的政府甚至同一個政府,盡管政府權能作用的基礎已經發生了某種程度的變化,但政府權能的基本內容及其權能實現的手段等則沒有變化;建立在不同基礎上的政府甚或性質不同、體製不同的政府,其權能內容則有著相同或相似之處。那麼,政府權能運行依存的基礎是什麼?決定和影響政府權能的因素有哪些?為什麼政府權能與其依存的基礎之間會存在不一致現象?要回答這些現實問題,必須從理論上探討政府權能運行與所依存基礎之間的關係。

政府權能的場域是政府存在和政府權能發揮作用的基礎,是政府權能獲取與維係的條件和前提,以及引起政府權能運動的力量。研究政府權能場域是為了說明政府、政府權能與其所依存的場域基礎的關聯性。本書圍繞政府權能及其與所依存的場域基礎之間的關係,探討政府權能場域的構成要素、型塑過程及其運動變化規律,以及當下中國政府權能及其運行所依存的場域問題。

導論分析了研究政府權能場域問題的可能性與現實性。

政府在不同場域中充當著不同角色,政府是“權力組織體”、“社會行動體”和“利益行為體”,政府角色是多樣的,要分析多樣的政府角色用場理論進行研究是必要的。政府的存在發展與政府權能作用的發揮都離不開廣泛複雜的基礎,從場域角度研究政府權能作用所依存的基礎是可能的。在本部分,介紹了政治學、政治社會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等其他學科對政府權能運行所依存的場域問題的研究狀況;概述了研究思路、基本觀點,以及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研究了政府權能的內涵與本質,研究了政府權能的實體性、關係性和曆史性等特性,對政府權能與政府權力、政府能力、政府職能等相關概念進行了區別。

(第二章),研究了政府權能場域的構成問題,對政府權能運行所依存的場域、政府權能場域的構成要素及其場域特征進行了研究。本章分析了政府權能場域的性質,政府權能場域的構成要素;研究了政府權能運行所需要的最基本條件、政府權能存在與運動的依存條件;研究了強取性政府權能基礎與承繼性政府權能基礎,以及維係政府權能場域的政府自身性基礎與外部性基礎;分析了政府權能場域的時空要素、實體性要素、象征性要素、過程性要素和結果性要素,以及政府權能場域的綜合性、轉依性、伸延性、轉繼性等特征。

(第三章),從政府權能的外部場域和內部場域兩個視角研究了政府權能場域的型塑過程。本章以西方政治發展史為線索,從國家與社會、國家與公民的權力關係曆史演變的過程中探討政府權能外部場域的型塑過程及其變化。國家不同權力之間形成的權力關係結構是政府權能的內部場域,本章以西方國家政治製度中確立的國家權力關係結構作為分析基點,研究了分權製、代議製、政黨政治等與現代西方政府(廣義政府)權能作用的關係。

(第四章),研究了政府權力的有限性和政府權能作用的邊界,以及約束和製約政府權力的因素,分析了憲法和法律、公民權利、社會權利,以及社會道德等因素對政府權能的約束作用、約束途徑與方式;分析了政府行為越界的原因、動機、主要表現、越界後果,以及政府權能邊界的維持問題。

(第五章),研究了政府權能與其場域基礎之間的耦合關係。

本章分析了政府權能與其場域基礎之間存在的多種耦合關係,以及這些耦合關係產生的原因及其特性;研究了政府體係與其權能場域基礎之間形成的整體一致性耦合、局部關聯性耦合、長期一致性耦合與短暫關聯性耦合等四種耦合關係;研究了政府權能運作過程中存在的擴張與阻滯兩種勢力、兩種狀態。

(第六章),對當下中國政府權能運行依存的場域基礎進行了實證分析。本章從中國政府權能場域演進的角度,研究了20世紀50年代以後中國政府權能發展及其場域基礎的變化,分析中國政府權能場域的型構過程,重點分析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政府權能場域的變化,揭示社會轉型期中的政府權能特點,探討如何在政府權能場域基礎變化中建樹政府權威。

政府權能場域問題是一個涉及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等諸多學科領域的綜合性理論問題,也是政府實踐中一個重要現實問題。本書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是探索性的,由於本人理論功底和知識域野的局限,書中對一些問題的思考還很粗糙,一些認識和觀點還不成熟,懇請各位讀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