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順潮流者存(2)(1 / 2)

武昌起義的次日,適逢袁世凱的生日,他的黨羽趙秉鈞、張錫鑾、倪嗣衝、段芝貴、袁乃寬、王錫彤、楊度等鹹集洹上村,為袁祝壽。正當壽宴進行之際,武昌起義的消息傳來,舉座皆驚。袁世凱意識到“此亂非洪楊可比”,決心應時而出,待機行事。莫理循說:“我們這些‘知道內情’的人當時就曉得袁世凱即將表示讚成共和。”[澳]駱惠敏編,劉桂梁等譯:《清末民初政情內幕》(下),知識出版社1986年版,第250頁。但問題極為複雜,還有曲折。袁世凱心中有底,並不等於要立即表態。當時,倪嗣衝、段芝貴勸袁乘機而起,稱王稱帝,黃袍加身。其親信幕僚張一麟也說乘此“天下大亂,民無所歸”張一麟:《心太平室集》卷一,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藏,第12頁。之際,登基稱王。袁克定也讚同此舉。袁世凱畢竟老練,眼光要遠大一些,從他以前主動與孫中山、黃興聯係,反清之意,早已流露,參見廖一中:《辛亥前袁世凱向黃興、孫中山輸誠》,《貴州社會科學》,1992年第1期。但問題太大,他反複思忖,認為此招風險太大,時機尚不成熟。他認為:(1)袁氏世受清室恩遇,從孤兒寡婦手中取得天下,肯定要為後世所詬病;(2)清廷舊臣尚多,如張人駿(兩江總督)、趙爾巽(東三省總督)、李經羲(雲貴總督)、升允(陝西撫巡)均具有相當勢力;(3)北洋舊部握有軍權者,如薑桂題、馮國璋等,尚未灌輸此種思想;(4)北洋軍力未達到長江以南,即令稱帝,亦是北洋半壁,南方尚須用兵;(5)南方民氣發達程度,尚看不透。人心向背,尚未可知。據徐世昌後來回憶說,由於上述五方麵的考慮,袁世凱沒有急於稱帝,而傾向“表麵維持清室”,等待形勢發展,再行計較。張國淦:《洪憲遺聞》,《北洋述聞》,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73—74頁。

袁世凱確有勃勃野心,也很有謀略和手腕,憑借雄厚的實力,他對自己的清朝主子忠心不足,異心有加。武昌起義爆發,馮國璋隨同蔭昌南下路過彰德拜見袁世凱,袁吩咐他不必急於進軍,而應“慢慢走,等等看”。

10月14日,清廷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兼辦剿匪事宜,他並不馬上答應,反而提出六項要求,分別取悅於立憲人物、革命黨、南方舊官僚,更主要的是為自己爭取更大的權力。

清廷於10月27日又任命他為欽差大臣,部分答應了他的條件,但他仍不出來。又經過一番討價還價,10月30日,清廷答應了袁世凱提出的全部條件,袁世凱總算答應出山南下了。出山後,他的“戰略意圖”非常明確,繼續以退為進,既要利用革命政權,也要利用清政府,最後把權勢集中到自己手中,從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這就是其心腹助手趙秉鈞後來所透露的:“項城本具雄心,又善利用時機。但雖重兵在握,卻力避曹孟德欺人之名,故一麵挾北方勢力與南方接洽,一方麵挾南方勢力,以脅製北方。”愛新覺羅·溥儀:《我的前半生》,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41—42頁。

在戰略方針已經決定的情況下,袁世凱開始出山收拾時局。

第一步,袁利用當時清王朝處在四麵楚歌的形勢,首先奪取湖北前線的軍政大權。他迫使清廷接連下了四道上諭:(1)調蔭昌“回京供職”;(2)授袁世凱為欽差大臣,“所有赴援之海陸軍並長江水師,即此次所派各項軍隊,均歸該大臣節製調遣”,並保證“此次湖北軍務,軍諮府、陸軍部不為遙製,以一事權”;(3)撥出內帑銀一百萬兩為湖北軍費;(4)第一軍交馮國璋統率,第二軍由段祺瑞接任總統。同時,他以欽差大臣、湖廣總督的名義調兵遣將,發號施令。先奏派王士珍督辦湖北軍務,令他添募新兵125萬名,編為湖北巡防營駐守京漢鐵路沿線,以鞏固北洋軍的後路。繼而奏派倪嗣衝為河南布政使,令其在豫東一帶招募數營,進占皖北潁州,保證北洋軍側翼的安全。接著,在湖北孝感以北之花園設立司令部,以陸錦為參謀長,段祺瑞等主管司令部的各項工作。這樣,湖北前線的軍權便完全轉移到袁黨的手中。

第二步,穩住直隸,控製北京。袁世凱的意圖不是單純地對付湖北的起義軍,而是要趁機攫權,為此,他采取了下列措施:

(1)密令北京的心腹梁士詒等“著手為政治運動”。他指出“南方軍事,尚易結束,北京政治,頭緒棼如,正賴燕孫居中策劃一切,請與少川預為布置”。隨之,梁士詒、唐紹儀、徐世昌、趙秉鈞、楊士琦、袁克定、楊度等人在北京開始為袁世凱攫取更大的權力,而緊張地進行幕後活動。

(2)派趙秉鈞入京勾通奕劻,調薑桂題所部毅軍進駐北京城內,把守九門要衝。由梁士詒與趙秉鈞合謀,借助毅軍的勢力,由趙代滿人桂春署民政大臣,強製遣散旗籍巡警而以漢人代之,從而控製了北京的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