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無疑是中國政治與社會表現最集中、最豐富、最多彩、最引人注目的一個地方。說它是中國幾千年曆史的一個典型縮影,我想這個觀點一點都不為過。準確地說,官場,是可以作為觀察中國曆史與社會的一個絕好切入點的。
柏楊在《中國人與醬缸》一文中說過這樣一段話:
“中國文化中最能代表這種特色的是‘官場’。過去知識分子讀書的目的,就在做官。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場’,是由科舉製度形成,一旦讀書人進入官場之後,就與民間成為對立狀態。那個製度之下的讀書人,唯一的追求標的,就是做官,所謂‘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可以做官,做了官就有美女和金錢。從前人說,行行出狀元,其實除了讀書人裏有狀元,其他人仍是不值一文的工匠。那時候對其他階層的人,有很多製度,不能穿某種衣服,不能乘某種車子。封建社會一切都以做官的人的利益為前提。封建社會控製中國這麼久,發生這麼大的影響和力量,在經濟上的變化比較小,在政治上卻使我們長期處在醬缸文化之中,特征之一就是以官的標準為標準,以官的利益為利益,因而變成一種一切標的指向‘政治掛帥’,使我們的醬缸文化更加深、更加濃。”
在柏楊看來,官場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中國幾千年的文化,說白了就是一個官權占據著主導地位的醬缸文化。對於這種觀點,我持讚成的意見。這是因為,數千年來,不管是皇權在支配中國社會也好,還是官權在支配中國社會也好,總之,中國人追求上進與尋找自己發展的出路,其主流價值取向還不是在求官、做官、保官的圈子裏麵原地打轉?
在我看來,晚清官場,簡直就是中國幾千年官場的一個濃重的縮影,力圖對此進行勾畫與做出一點點總結與批判,這是作者寫作本書的一個動力。
大致說來,晚清官場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下列四個方麵:
1晚清社會是中國幾千年傳統社會在全球一體化時代大潮下發生轉型最明顯的一段時期。這個變化因為距離我們太近,所以對我們今天的生活與工作多多少少地會發生一些影響。從晚清官場中所折射出來的諸多曆史教訓與經驗,無疑會對我們今天的工作與日常生活有所借鑒。
2作為中國近代社會發生變化的最直接的推動力之一就是官場上的政治運作。做官的目的與做官的方式無疑會影響到社會其他領域的變化,它也是一個政權與社會的文明程度高低的標記。有一個曆史事實不容否認,這就是雖然歐風美雨源源東漸,並引領傳統中國在不斷發生變化,但在這段曆史時期內,晚清官場上的變化卻頗不明顯,官員們照舊得過且過,花天酒地,紙醉金迷,大貪特貪。這種情況,值得我們反思與總結。
3晚清官場是中國幾千年腐敗政治的一個集大成者。這個官場充斥著太多的肮髒、卑鄙、貪婪、齷齪與爭鬥。這是中國社會潛規則表現最暴露的一塊地方,人性的貪婪與陰暗麵在此一覽無遺。
4晚清官場是一個政治智慧與政治糟粕泥沙俱下的地方,它的發展方向雖然被動、滯後,但總體方向卻無疑是在向現代轉化的。有一個曆史事實同樣不可否認,這就是,在晚清,凡是想做大事,或者做成大事,或者說官做得特別成功的,無一不是在現實的力量推動下逐漸改變觀念,關注西方政治、軍事、文化的發展情況,同時又精通中國官場智慧與運作特色的人物。中西兼通者,必是最終成功者。缺少其中一樣,都不可能十分順利地取得成就。
本書從上述諸項特點出發,運用觀點和實例相結合的辦法,從謀取官位的手法、做官的幾種辦法,直至保官的方法等方麵入手考察,層層遞進,逐級盤剝,力爭把晚清時期台前幕後的人物和操作內幕者串起來呈現在大家麵前。通過本書中諸多的曆史個案,讀者或許會發現,晚清官場中的某些內容,在改頭換麵後仍然存活在我們現實的生活當中,當時的一些潛規則今天或多或少地還在繼續發揮著作用。通過閱讀此書,相信讀者會從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尋找到一點自己想要尋找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