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改革開放三十年:我的成長之路
羅恢遠
三十年前,始於真理標準大討論的改革開放,吹響了中國從沉睡走向崛起的號角,使社會主義中國的命運發生了根本改變,一個與中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的生氣勃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世界的東方興起。改革開放三十年,是中國走向安定、繁榮、富裕的三十年,是我黨逐步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三十年。在這三十年裏,我從由一個初中生成長為高中生、大學生、研究生,由助教成長為講師、副教授、教授,充分享受到了改革開放給祖國帶來的豐碩成果,同時,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也為我從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源泉。
我出生在湖南武岡的一個偏遠小山村,因為我們村由六個山嶺組成,所以取名叫六嶺村。我的鄉親們出門種地得爬山,挑水得爬山,砍柴得爬山,到鎮上購物得爬山,我上學也得爬山。在我的印象裏,隻要一出門就得爬山,從年複一年的爬山中我領悟到了生活的艱辛、做人的不容易,人生就像在爬山。由於住在山嶺上,我的鄉親們養成了勤勞樸實的美德,為了過上好日子,就必須能吃得苦、勤勞做事。我們村的土地非常肥沃,隻要勤勞種地,就有得吃。我記得,雖然我兒時還是過大集體生活,但我們村挨餓的人家很少。
我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幺,我的奶奶、父母親、哥哥、姐姐都十分勤勞,都非常疼愛我,很少要我幹重農活,希望我把書讀好,想方設法為我讀書創造一個好的環境。讀小學的時候,我與讀中學的二哥、姐姐每天早早吃了早飯後,就背著書包翻到後山嶺上學去。經常是我到了學校,老師還沒吃早飯呢。我們的老師家都在農村,經常是教完書後還得回家幹農活,非常辛苦。我便經常幫老師到三裏外的地方去挑水,滿足老師煮飯、同學喝水的需要,因此經常得到老師的表揚。為學校挑水後,我就讀課文,由於當時沒有什麼課外書可讀,我就反複讀課本,把語文書的內容全部背下來,把課本上的數學題全部做完,我的成績因此每個學期都排在第一。當時,沒有電視看,隻有早晚兩次的有線廣播,每次廣播開始前,我便早早地坐在廣播下麵,仔細地收聽。從廣播中我知道了外麵世界的許多事情,廣播開闊了我的視野,增長了我的見識。通過收聽廣播,我養成了關心國際國內大事的興趣,為我後來學習、研究政治理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每天傍晚聽完廣播後我便在煤油燈下開始做作業,複習當天的學習內容,預習第二天的新課。由於我有較好的學習條件,我把心思集中在學習上,學習積極主動、自覺認真,從不用父母親督促,小學畢業時我以全班第一名的好成績考上了公社中學的重點班,全家人興高采烈,鄰居們也紛紛誇我是一塊讀書的好材料。我不僅學習成績好,而且熱心學校的集體活動,小學四年級時我就做了學校少先隊的大隊長。當時,我就暗下決心,把學習搞好,考上初中和高中,爭取上大學的機會,以此報答奶奶、父母對我的恩惠與疼愛。
我的鄉親們十分勤勞善良,但由於當時政策不對頭、農業科學技術落後,他們的生活仍然十分貧困,地方交通很不便利。幸好時任大隊書記的父親比較開明,沿用了劉少奇同誌提出的“三自一包”的一些做法,讓農民有自留地,允許農民在房前屋後種水果、蔬菜,做工時采取定額分工包幹的辦法,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雖然父親為此經常受到公社領導的批評,說他在搞資本主義,但父親認為在我們那樣的山嶺上,做工非常勞累,如果不采取定額分工包幹的辦法,就會有很多人不願努力勞動,田地就種不好,就會守著肥沃的田地餓肚子。所以他冒著被公社領導批評的風險仍然堅持自己的做法。他經常對我講,劉少奇同誌“三自一包”的做法好,因為農村實行“三自一包”後,大隊的糧倉裝滿了,家家有餘糧,過年有豬殺,1962年至1964年是農民生活過得比較好的幾年。但是“文革”開始後,劉少奇被打倒了,“三自一包”政策作為資本主義的東西被取消,我們大隊就有很多人家開始挨餓,父親十分留戀1962年至1964年農村的那段好時光,大家有飯吃,過年有肉吃,他不理解中央為什麼要改變這一好政策。父親這種從農村實際出發、樸素的求實精神對我產生了很大影響,也對我後來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當時我心中就有一個疑問:農民一年到頭辛苦勞作為什麼還會挨餓?這促使我對農村問題深入地思考。
我的奶奶、父母勤勞善良、堅韌的品格對我的人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我記得奶奶在80歲的高齡仍然繼續操持家務,一直到89歲去世前的兩個月,還在剁豬草。她老人家身體一直很健康,1985年端午節那天突然發病,吃了東西就吐,由於沒錢送奶奶去醫院治病,奶奶在床上躺了兩個月左右,於我的大學錄取通知書到來前的一周永遠地離開了我們。本來奶奶的病不算重,隻要去醫院是能治好的。她沒有能夠看到自己最小的孫子考上重點大學。每當想到此事,我的心就隱隱作痛,忍不住暗自流淚。當時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差,農民有病不醫的現象非常普遍,這也進一步激發了我研究農村問題的興趣和願望。
我的父親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做大隊幹部,一直做到80年代初。在我的印象裏,父親十分能幹、肯吃苦,熱心大隊事務,經常為了大隊的事情而顧不上家裏的事情。他十分忙碌,希望大隊的百姓過上好生活,於是他就不知疲倦地為大隊的事務操勞。今年他已經71歲,還是不肯歇息,繼續下地做農活,我勸了他多次,說我現在有條件讓他不要那麼辛苦地勞作了,但他說不勞動就不習慣、不舒服,那麼肥沃的土地荒蕪了多可惜啊!現在農村有很多地無人耕種,他熱愛家鄉的那些土地!
我的母親十分善良,對我特別關心。我上初中時,學校離家裏有十來裏遠。每天天不亮母親就起床為我做飯。早晨起得早,我的胃口不好,母親經常變著法子把好吃的東西煮給我吃。上高中時,母親每兩周都要步行十多公裏到武岡二中為我送好吃的東西,要我補充營養,以便我有充沛的精力學習。家裏的母雞下了蛋,她自己舍不得吃,都積攢下來給我吃。每次見到我,都要反複叮嚀我天氣變化時注意加衣服,不要凍著了,要吃飽飯,不要餓著了,在外行走要注意交通安全。到了我上大學每次返校時,她都要送我到6裏外的公路上車。車開走了,她還要站在公路旁看著我坐上的車久久不願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