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經綸天下之大經 立天下之大本(1 / 2)

青年時代的毛澤東胸懷救國救民的大誌。為實現自己的雄偉抱負,他非常注意結交誌同道合、奮發有為的朋友。逐漸地,一批追求進步的青年聚集在毛澤東身邊。他們經常聚會,討論人生社會問題,尋求救國救民之道。最終他們得出一個結論:“集合同誌,創造新環境,為共同的活動。”

1918年4月14日,是個星期天。醞釀已久的新民學會在嶽麓山腳下的劉家台子蔡和森家裏正式召開成立大會。到會有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何叔衡等13人,再加上沒有到會的李和笙(維漢)、周世釗等人。這樣,最初的會員有20多人。會上通過了一個毛澤東起草的章程。學會的宗旨為:“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會章還規定了幾條紀律:“不虛偽、不懶惰、不浪費、不賭博、不狎妓。”由此可見,這是一個比較嚴格的團體。成立會上選舉蕭子升為總幹事,毛澤東、陳書農為幹事。不久,蕭子升去法國,會務便由毛澤東主持。

新民學會是五四時期最早的一個新型社團。它的會章重點強調個人修養,政治性還比較含糊。但不久,毛澤東和蔡和森就突破了最初的會章宗旨。1918年7月26日,毛澤東就新民學會的組織活動問題,寫了一封長信給蔡和森。蔡在回信中說:“楊師(楊昌濟)東奔西走,走了十年,仍不過是能讀其書而已,其他究何所得!”又說:“兄對於會務,本有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的意趣,弟實極其同情,且尤不諱忌嫌疑於政黨社會黨及諸清流所不敢為者之間。以為清流既無望,心地不純潔者又不可,吾輩不努力為之,尚讓何人去做?此區區之意,相與共照也。”蔡和森還表示,“三年之內必使我輩團體,成為中國之重心點。”看來,毛澤東和蔡和森等人不滿足於潛心於學術研究和教育,而要積極從事政治活動了,要以拯救天下為己任。他們決心把新民學會建設成一個嶄新的政黨。

目光遠大而又腳踏實地的毛澤東為新民學會的發展傾注了大量的心血。1920年5月,新民學會趁陳紹休、蕭子升等第二批去法國的六個會員和其他六個會員集中在上海的時間,在城南黃浦江邊的半淞園開過一次會。這次會議由毛澤東主持,對學會的任務、活動的方法、會員條件和入會手續等,作了詳盡討論。會議還決定會址設在長沙,由毛澤東負責總聯係之責。鑒於當時國內有些進步團體,作風飄浮,組織渙散,成員思想不一致,缺乏共同奮鬥的目標,會議特決定學會態度應當“潛在切實,不務虛榮,不出風頭”。“此後還遇會友三人以上,即組織學術談話會,交換知識,養成好學的風氣”。關於入會條件和手續,也作了正式規定:會員必須具備四個條件:“一、純潔;二、誠懇;三、奮鬥;四、服從真理。”須有五人介紹,評議部通過。由此可見,毛澤東正努力把新民學會辦成一個腳踏實地、不事喧嘩、有根有葉、多打基礎、思想一致、組織嚴密的團體。

為了發揮學會的戰鬥作用,在中國革命運動中真正有所作為,毛澤東這時已明確認識到,會員必須有共同信守的主義。沒有主義,便無法去舊布新,取得思想和行動的一致。1920年7月,毛澤東在寫給北京會員的信中,特別強調了這個問題。他說,新民學會不能“徒然做人的聚集,感情的結合,要變為主義的結合才好。主義譬如一麵旗子,旗子立起來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趨赴”。他在這裏所指的旗子,是馬克思主義。

1918年8月,因組織赴法勤工儉學活動,1919年12月因組織驅張運動,毛澤東兩次到達北京,接觸並逐漸接受馬克思主義。特別是1920年7月至11月的湖南自治運動的失敗,使毛澤東最終選擇了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1920年11月底,毛澤東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他把新民學會會員之間的往來通信,編輯成兩冊,並在信件上寫了提要或按語,在12月負責製出來。這是對他和新民學會兩年多來思想探索的道路做的一個總結性的回顧。毛澤東在對易禮容1920年6月30日致毛澤東、彭璜信的按語中寫道:新民學會要開始“從事於根本改造之計劃和組織,確定一個發行的基礎,如蔡和森所主張的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