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省中短篇小說創作研討會上的講話
張瑞民
剛才,聽了各位著名作家、評論家、學者所作的精彩發言,收獲不小,對我省中短篇小說創作乃至整個文學創作領域都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借此機會,我就繁榮發展我省文學創作談幾點意見,與同誌們一起研討。
一、甘肅這塊土地有著很深的曆史文化底蘊.文學創作的土壤得天獨厚。近年來創作成績喜人
甘肅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有著深厚的人文積澱和悠久的文化傳統。蔚為壯觀的敦煌藝術、源遠流長的絲路文化,異彩紛呈的民族文化都是文學工作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還有瑰麗多姿的人文古跡、自然景觀、民間藝術,無不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我們的甘州、涼州,我們的陽關、玉門關,一再流淌於唐宋詩人的筆端,代代傳誦吟唱,令人心馳神往。新中國成立以來,甘肅的文學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文學創作更是展現出了強勁的發展態勢。從上世紀80年代數次榮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到近些年詩歌、報告文學屢獲魯迅文學獎,長篇小說入圍茅盾文學獎,都標誌著甘肅文學創作所取得的不凡成就。
進入新世紀的甘肅文壇,無論是在作家隊伍建設、作品創作方麵,還是在文學環境營造、文學活動組織方麵,都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和進步。老中青三代作家薪火相傳,文學新人不斷湧現和茁壯成長;一批弘揚民族精神,唱響時代主旋律的優秀作品相繼湧現。敦煌文藝獎、黃河文學獎相繼設立,文學論壇、文學研討會經常舉辦,對推動文學創作發揮了積極作用。
隨著甘肅作家團新疆采風交流、“東部作家西部行”、迎接中國作協“重走長征路,謳歌新時代”活動的開展,鐵凝、張健、張平、黃亞洲等著名作家先後率團或單獨蒞臨甘肅,采風指導;在文聯、作協、文學院的促進下,甘肅文學論壇今年九月也在上海成功舉辦,我省八位中青年作家集中展示了最新小說成果,引起了文學界的廣泛關注,這說明我省的文學交流工作邁入了新的階段。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當清醒地認識到,甘肅的文學創作也的確存在某些值得重視的問題,與文學大省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我們還缺乏旗幟性作家和大作品。與此同時,我省的文學評論、文學研究也顯得比較薄弱。作家出不了好的作品是一個問題;好作品出來後得不到應有的評論和研究,是一個更大的問題。這個問題不僅存在於我們今天研討的中短篇小說領域,而且存在於各個文學創作門類。如何才能解決好這個問題?我看,一是我們的作家要有接受批評、容忍批評的膽量和度量,要聞過則喜,不能聞過則怒;二是評論家要有公心,要有一種高尚無私的情懷,要有伯樂相馬的精神,真正建立起有建設性、鞭策性的文藝評論;三是作家和評論家之間要搭建起一個溝通聯係的橋梁,要增進互相的了解,使作家能有意識地將自己的最新創作成果輸送給評論家,通過評論家的推介來擴大影響,通過評論家的批評來取長補短、精益求精,同時也使從事文藝評論和研究的同誌能夠更多地關注本土的文學創作,能夠有意識、有條件、有機會開展對本土文學的研究與評論。
省委宣傳部和省文聯今年聯合舉辦係列文學創作研討活動,目的就是為了給我省的作家和評論家提供一個交流溝通和相互學習的平台,引導大家認真總結和推廣我省文學創作的成功經驗,更好地宣傳我省的作家和作品,進一步鍛煉評論隊伍,指導創作實踐。我們希望能夠以召開研討會的方式引導和促進文藝創作者與評論者加強溝通和聯係。我們也希望能夠通過此類活動來吸引更多的人關心文學藝術事業,激勵更多的文藝創作者特別是業餘文藝創作者創作出好的作品,支持更多的專家、學者從事文藝研究和評論,達到促進我省文學藝術事業繁榮發展的目的。
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對我們的文學創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