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戚繼光
中國解放前,沿海各地盛銷一種麵餅,味略鹹,表皮光滑,中間有個小孔,人們叫它“光餅”。據說這種光餅,是為戚繼光打倭寇而製成的。
原來,當年倭寇猖獗,行跡不定,忽而蜂擁登陸,忽而呼嘯而去,還不時黑夜偷襲,殺人放火。戚繼光率領義兵追殺捕剿,兵貴神速,對埋鍋造飯,拖延時間的問題,總想不出辦法。
有一次,戚繼光行軍到達慈溪龍山東門外,有一個老農獻上許多中間有個小孔,外邊放芝麻的鹹餅,以作慰勞。並且說:“別看這餅光光的,它可以用繩子穿著帶在身邊,餓時撕下,就可充饑。”戚繼光連聲稱讚說:“老伯伯,你想得真周到,真要謝謝你了。有了這光餅,以後行軍不會再耽誤時間了。”
消息傳開,各地百姓都爭先做光餅獻給軍隊,“光餅”的名稱便從此流傳了下來。因為這種餅略帶鹹味,有的地方又叫它“鹹光餅”。
“光餅”的故事告訴我們,戚繼光抗倭的故事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致托煎餅之名而進入了他們的生活。由此可見戚繼光對百姓生活的影響。
作為一代名將,戚繼光有很多作為,隻是因為他領導的抗倭戰爭是如此深刻地影響了當時和後世的曆史,這個功績就掩藏了他的其他功績,盡管它們也很重要。
戚繼光是山東蓬萊人,出身將門,從小就立誌疆場,保國衛民,曾揮筆寫下“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名句。17歲時,襲父職任登州衛指揮僉事。25歲被提升為署都指揮僉事,負責山東全省沿海防禦倭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不久,東南沿海的倭患大起。戚繼光被調到倭患嚴重的浙江任都司僉書,不久升參將,鎮守寧波、紹興、台州三府。
蹂躪東南沿海的倭寇不同於普通的海盜。海盜大多是烏合之眾,隻要抄掠財物的目的一經達到,隨即呼嘯而去。而倭寇則不然。他們登陸以後通常要建立根據地,有時還圍攻城池。這些海盜頭目聲威赫赫,和當地的士紳互相勾結,甚至結為婚姻之好。他們公然在沿海修理船隻,而且勒令村民接受他們的傳訊。這種海上權威雖然尚屬萌芽,但任之滋長發育,則必然會威脅我們這個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的國家。
海盜肆無忌憚的活動,迫使政府不得不采取強硬的對策。然而衝突一開,明朝在政治和軍事上的虛弱即暴露無遺。一旦發生戰鬥,有的部隊幹脆望風而逃,有的部隊雖然敢於迎戰,但由於墨守密集隊形的戰術,往往造成“一人失利,萬人奔潰”的後果。
倭寇在入侵的初期幾乎戰無不勝,主要原因在於戰術的優勢和武器的精良。1555年戚繼光調赴浙江新任的時候,一股50至70人的海寇竟創造了一個奇跡。他們登陸後深入腹地,到處殺人越貨,如入無人之境,竟超過杭州北新關,經淳安入安徽歙縣,迫近蕪湖,圍繞南京兜了一個大圈子,然後趨秣陵關至宜興,退回至武進。以後雖然被殲,但是被他們殺傷的據稱竟有四千人之多。而南京為本朝陪都,據記載有駐軍12萬人。這樣的軍事行動,在世界戰爭史上亦當稱為罕見。
麵對這樣令人焦慮的局麵,戚繼光的任務決不僅止於單純地擊敗倭寇。他首先要組織一支新型的軍隊。戚繼光著手組織他的新軍,兵源不是來自軍戶和衛所,而是另行在浙江省內地招募的誌願兵。戚繼光的募兵原則是隻收農民而不收城市居民。他認為來自市井的人都屬於狡猾無賴之徒。
戚繼光的做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對於這種支持,戚繼光在對士兵所作的訓話中就告誡他們應該知道感激。他說:“你們當兵之日,雖刮風下雨,袖手高坐,也少不得你一日三分。這銀分毫都是官府征派你地方百姓辦納來的。你在家哪個不是耕種的百姓?你思量在家種田時辦納的苦楚艱難,即當思想今日食銀容易。又不用你耕種擔作,養了一年,不過望你一二陣殺勝。你不肯殺賊,養你何用?就是軍法漏網,天也假手於人殺你!”
道德義務的勸說加上群眾固有的宗教信仰,使戚繼光得以在所招募的新兵中建立鐵一般的紀律。
針對明軍兵器裝備種類繁多、沿海地形多沼澤、倭寇小股分散的特點,戚繼光創立了攻防兼宜的“鴛鴦陣”,以12人為1隊,長短兵器疊用,刺衛兼顧,因敵因地變換陣形,屢敗倭寇。利用作戰訓練間隙,撰成《紀效新書》,闡述選兵、編伍、操練、出征等理論和方法,並以此訓練戚家軍,使戚家軍聞名於世。
戚家軍的勝利記錄無出其右。從1559年開始,這支部隊曾屢次攻堅、解圍、迎戰、追擊,而從未在戰鬥中被倭寇擊潰。除了部隊的素質以外,主帥戚繼光卓越的指揮才能是決定勝利的關鍵因素。戚家軍多次取得的勝利使他們威名遠播,這種威名又促使士兵更加鬥誌昂揚,他們可以在幾小時之內攻克其他官軍幾個月之內無法解決的倭寇據點,殲滅敵人。
戚繼光與譚綸、俞大猷等抗倭名將浴血奮戰十餘年,基本蕩平東南沿海倭患。戚繼光自己也做到了武將的最高官總兵。不久,又被任命為都督同知,總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軍務,領兵鎮守北部邊關。他到任後,根據蒙古騎兵的作戰特點,創建了以火繩槍炮為主的步兵營、騎兵營、車營和緇重營,並使各營成為能在統一指揮下進行協同作戰的合成軍。同時,在舊長城的的基礎上加高加厚原有的邊牆,在重要地斷修築重城重牆,並在長城沿線創建了空心敵台,從而真正建起一道牢不可破的堅強防線。他在北方禦邊的16年,“邊備修飭,薊門安然”。在繁忙的軍務之中,他還抽空寫作他的軍事著作和詩文。他的第二部軍事著作題為《練兵實紀》,刊印於1571年。9年之後又刊印了他的詩文集《止止堂集》。
戚繼光在40多年的戎馬生涯中,“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或在東南沿海掃滅倭寇,廓清海疆;或在北方練兵禦邊,使薊門安然。和戚繼光同時代的武人,沒有人能夠建立如此輝煌的功業。為此,他得到了武官所能得到的各種榮譽。即以官位而論,身居總兵,也已登峰造極。因為明朝的成例不允許一個武人握有一省以上的兵權,即使再有升遷,也不過是增加官俸和官銜。
戚繼光的成功,固然是其個人才能使然。但不可忽視的是,他前後得到了福建巡撫譚綸(後調任兵部尚書)、首輔張居正這兩位大員的傾心支持。在一個因人成事的時代,後一點可能更為重要。戚繼光晚年的不得誌,也完全與張居正的失勢相關。戚繼光的長處,在於他沒有把這些人事上的優勢當成投機取巧和升官發財的本錢,而隻是作為建立新軍和保衛國家的手段。
戚繼光死去以前,他的妻子就已經離開了他。他以前統率10萬大軍,素以慷慨著稱,對朋友尤為豪爽。他不事私蓄,在被斥退以後,竟至一貧如洗,甚至醫藥不備。英雄末路,使當時和後世的同情者無不扼腕歎息。
莫裏斯
1567年11月14日,莫裏斯出生在德國的迪倫堡(Dillenburg),一出生就注定了他的戎馬生涯。父親沉默者威廉早期曾領導荷蘭人民舉行反抗西班牙統治的起義,但卻遭到了失敗。可莫裏斯卻在父親的熏陶下學習了戰爭藝術理論,同時他也沒有忽視義務教育的學習,他進入了海德爾堡學校,之後回到父親身邊,在安特衛普學校學習數學,後來在萊頓大學學習古典文學。
1584年,威廉遭到暗殺,十七歲的莫裏斯接任了領導地位,這是他和父親所始料不及的。盡管年紀輕輕,莫裏斯卻成為各省聯合軍政府的領導者,並在接下來的幾年裏統領軍隊將轄區擴展至包括荷蘭和瑞蘭德等鄰省,除了掌管政府的職責以外,莫裏斯還接受了海軍與陸軍上將的軍銜,這些軍職使莫裏斯得到了荷蘭所有軍隊的統領權。他在荷蘭軍隊中大舉進行改革和創新,確保荷蘭從西班牙手中贏得了獨立。他對步兵組織的改革提供了軍隊中作戰單位規模的雛形。他還是一位運用炮兵和工兵聯合作戰的包圍戰高手,認識到建立良好的軍餉製度和過硬的征兵規定對一個專業化的軍事隊伍非常重要,還建立了第一所軍事學校培訓軍官。
莫裏斯認識到荷蘭要想擺脫西班牙的統治就必須重組軍隊。研究過羅馬軍隊和非常喜愛數學的莫裏斯將基本作戰力量單位的人數減少至五百人,並將其組建成為一個類似於在未來軍隊中占主導地位的軍隊模式——“營”,莫裏斯在這個編隊內部的正中央安排了長槍手,各個側翼布置了火槍手,這種安排能夠使全部士兵從一開始就投入戰鬥,從而取代了前仆後繼的作戰方式。莫裏斯依靠機動作戰以補充人員的傷亡,在和平時期反複演練軍隊,以便他在戰爭中可以快速地將軍隊轉移至出現危機的地域。
莫裏斯還為他的軍隊配備了最先進的武器,包括射程較遠的點火火槍,並標準化了軍中炮口徑的尺寸,將炮架與發射支架綜合運用在了步兵編隊裏。莫裏斯對荷蘭騎兵的改革卻一直比較少,但他對這些馬上士兵進行的大量的軍事訓練得以使他們在戰爭中能夠迅速地對所發出的命令做出回應。
莫裏斯還很關心每一位士兵和軍官。他在地方征兵,製定嚴事的軍隊訓練計劃和軍隊紀律,並按照正規的標準提供可靠充足的軍餉,這在16世紀的軍隊中是不常見的。莫裏斯鼓勵軍官們進入地方大學進行學習,並在16世紀90年代早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規的陸軍學校,培訓軍官。
到了1590年,莫裏斯已經集結並訓練了一支反應快、機動性強、行軍神速並忠誠可靠的軍隊。由於西班牙軍隊調出了一部分軍隊去完成歐洲大陸以外的軍事任務,莫裏斯趁此機會於1590年占領了布雷達(Breda)和史坦柏根(Steenbergen),1591年又奪取了德文特(Deventer)、聚特芬(Zutphen)、奈梅亨(Nijmegen)和格羅寧根(Groningen)。此時的莫裏斯已經控製了荷蘭北部省,接下來的十年裏他將城市、村鎮和河流聯結起來築成了一道由炮兵和工程障礙支持的防禦體係。
修築防禦戰線的同時,莫裏斯繼續進攻西班牙控製的南方各省。1597年1月24日,在惡劣天氣的掩護下,莫裏斯率領七千兵力在特恩豪特(Tournhout)向西班牙六千兵力發動了進攻。戰爭結束後,荷蘭軍隊僅損失了一百人,而被殺死的西班牙軍隊則有二千五百人。1600年,莫裏斯繼續向南進軍,入侵佛蘭德斯省,7月2日,在佛蘭德斯省的尼爾波特市擊敗了西班牙三千五百人的軍隊。然而這次勝利卻給莫裏斯帶來了二千五百兵力的損失,加上補給線過於漫長,迫使莫裏斯不得不撤回到了荷蘭境內。
在接下來的幾年當中,莫裏斯進行了幾場小的陸地戰和海上戰鬥,還平息了國內衝突。1609年,西班牙迫於他強大的軍隊和堅固的防線簽訂了長期的停戰協定,可1621年莫裏斯拒絕續簽此協定並重返戰場。然而在這最後的戎馬時期裏,莫裏斯沒有取得什麼重大的勝利,1625年4月23日,莫裏斯在海牙死於肝病,享年五十七歲。
盡管莫裏斯從來沒有遇到過來自國外的入侵而進行保護家園的戰鬥,也沒有去尋求征服其他的土地,可他能夠排在這份最具影響力的軍事領導家名單裏的價值在於,他建立了機動作戰部隊“營”的雛形,並且提升了對征募士兵和軍官們的關心和訓練。古斯塔夫斯·阿道弗斯就是因為采用了莫裏斯的改革創新並加以改進,從而成為了空前卓越的軍事領導人之一,橫跨整個歐洲的許多軍隊也都在模仿莫裏斯創立的軍事機構與訓練技巧。
克倫威爾
1599年4月25日,克倫威爾出生在英國亨丁頓郡一個鄉紳世家。他的童年鮮為人知。17歲時,克倫威爾去劍橋錫德尼·蘇薩克斯學院學習。1617年,父親突然去世,他不得不放棄學業,回家照料。兩年後他又到倫敦學習法律。21歲時,克倫威爾與商人的女兒伊麗莎白·波琪結婚,從此在亨丁頓定居務農。1628年,他被選為亨丁頓自治鎮代表,出席查理一世的第3屆國會,開始登上政治舞台。
當時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已經危機重重。克倫威爾和國王的反對派站在一起,抨擊寵臣白金漢公爵,和專製王權進行堅決的鬥爭。1629年2月,他在兩次會議上發言,揭露“君權神授”的擁護者曼沃林被提升為主教一事,並檢舉溫徹斯特主教尼爾蓄意散布天主教影響的罪行,引起國會的重視。
1630年,亨丁頓市議會獲得國王查理一世的新令狀,改建亨丁頓市府。因為有關規定給市府委員以剝奪農民在公田上放牧以及對不服從市府領導的人處以罰金的權利,所以令狀公布時,群眾怨聲載道。克倫威爾有感於公憤,為農民爭權益。之後,他賣掉在亨丁頓的財產,帶了1800英鎊遷居到聖伊維斯小鎮,後又遷居到劍橋附近的伊萊。
1640年4月,查理一世為籌集戰爭經費不得不重新召開國會。反對派首領皮姆、漢普頓等再度當選。克倫威爾也從劍橋郡當選為議員。這屆國會史稱“短期國會”,揭開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11月,“短期國會”召開,標誌著革命的開始。克倫威爾的活動進一步引人矚目。他參加了國會的18個委員會,提出了一係列議案。國會開會後兩周,他呈上請願書,要求釋放李爾本。12月30日,他動議《例年國會》提案的二讀,結果“三年法規”得以製定。他還參加了《大抗議書》的起草,提出保證工商業自由、建立大臣對國會負責製、限製主教權力等要求。
查理一世拒絕《大抗議書》,並親自帶衛隊到國會搜捕皮姆、漢普頓等5名反對派首領。行動失敗後,他便前往英國北部,於1642年8月宣布討伐國會。英國進入內戰。
在曆時4年的首次內戰中,克倫威爾功勳卓著。他在亨丁頓、劍橋等郡招募了一支主要由自耕農組成的千人騎兵隊,在1644年7月的馬斯頓草原一役中大勝,扭轉了局麵。1645年1月,國會授權他建立“新模範軍”。6月,“新模範軍”在納斯比戰役中摧毀王軍主力,次年6月,克倫威爾攻克王黨大本營牛津。不久,查理一世作了階下囚。國會為了表彰克倫威爾的軍功,授予他年收入2500英鎊的莊園,他的家也從伊萊遷到倫敦。
首次內戰結束後,長老派獨占了勝利果實。克倫威爾屬於獨立派,他對長老派獨攬政權非常不滿,更不願失去自己的力量支柱——軍隊。他建議成立了全軍大會,吸收鼓動軍人參加。會上通過了《莊嚴協約》和《軍隊聲明》,表達平等派的主權思想。1647年8月6日,軍隊開進倫敦,長老派重要議員倉皇出逃,獨立派從此掌握了國會實權。
克倫威爾加緊和查理一世談判,希望就此實現他的政治主張。但是查理一世逃跑,並和蘇格蘭使者簽訂秘密協約,準備引蘇格蘭軍隊入境,配合王黨叛亂,再次挑起內戰。克倫威爾立即轉變態度,於12月29日在溫德莎召開軍官會議,吸收平等派軍官和以前的鼓動軍人到會,決定把查理一世交付審判。8月,克倫威爾在普雷斯頓戰役中擊潰蘇格蘭軍隊。9月,他占領蘇格蘭首都愛丁堡,取得了第二次內戰的勝利。
克倫威爾堅決主張處決國王。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以暴君、叛徒、殺人犯和國家敵人的罪名被處決。2月6日,廢除上院。次日,取消王位。13日,通過把政權交給國務會議的法案。5月19日,英國宣布為共和國。
共和國成立後,克倫威爾掉過頭來鎮壓民主革命運動。3月底,他下令逮捕李爾本。4、5月間,又鎮壓了倫敦和福德的起義士兵,驅散了在聖喬治山上墾荒的掘地派。9月,率軍侵入愛爾蘭,鎮壓當地的民族起義。戰爭結束後,愛爾蘭三分之二的土地被掠奪。在侵略愛爾蘭期間,克倫威爾揮師北上蘇格蘭,於1651年9月3日徹底消滅了查理一世兒子的軍隊,並掠走了愛丁堡的國徽。
1653年4月20日,克倫威爾率領一支火槍隊闖入長期議會,宜布解散議會。隨後建立了自己的禦用國會,成立護國主政府等。同年12月16日,克倫威爾就任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的護國主。《政府約法》規定:護國主任職終身,兼任陸海軍總司令;立法權屬於護國主和國會;行政權屬於護國主和國務會議。克倫威爾獨攬大權,成了軍事獨裁者,共和國名存實亡。
鄭成功
鄭成功是中國古代第一位抗擊外國侵略者取得完全成功的英雄。他的父親鄭芝龍,先是海商武裝集團的首領,後被明朝政府招撫,當了明朝的官;生母是日本人。鄭成功7歲從日本回國,15歲考中秀才,21歲隨父到南京,進太學讀書。不久,南京弘光政權垮台,鄭芝龍等人擁唐王朱聿鍵即位福州,改元隆武。鄭成功在隨父進見隆武帝時,得到隆武帝的賞識,賜姓朱,更名成功,因而被人稱為“國姓爺”。他一生主要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抗清鬥爭,二是收複台灣。
隆武帝在福州建立政權之後,他手下的大臣黃道周是個真心抗清的人,一心想幫助隆武帝出師北伐,但是掌握兵權的鄭芝龍卻心懷二意,準備投降。他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撤掉了仙霞關守兵,不做戰備,清軍得以長驅直入,隆武帝被俘自殺。同一年,清軍到達泉州,招降鄭芝龍,鄭成功勸父“當三思而行”,但鄭芝龍卻視為“稚子妄談,不知天時地勢”,終於率部投降。鄭成功眼見父親執迷不悟,氣憤之下,就單獨跑到南澳島,招募了幾千人馬,堅決抗清。清王朝知道鄭成功是個能幹的將材,幾次三番派人誘降,都被鄭成功拒絕。清將又派他弟弟帶了鄭芝龍的信勸他投降。他弟弟說:“你如果再不投降,隻怕父親的性命難保。”鄭成功堅決不動搖,寫了一封回信,跟鄭芝龍決絕。
鄭芝龍降清後,不久就被清軍挾製北上。與此同時,鄭成功母親也受辱自殺。所有這些都更加激發了鄭成功的抗清決心。不久,鄭成功在福建安平誓師起兵,仍用唐王隆武年號,自稱“招討大將軍”。起兵之後,轉戰福建、廣東、浙江沿海,在金門、廈門地區建立起抗清基地,改中左所(廈門)為思明州,設“六官”理事,分所部為72鎮,以示自己不受招撫和“複明”的決心。鄭成功年少,有文武才,引起各方麵抗清力量的重視和歸附,力量迅速發展。1649年,改用永曆年號,桂王朱由榔封鄭成功為延平公,1653年進封延平郡王。鄭成功的軍事力量對清政府在東南地區的統治和消滅南明政權的計劃是嚴重威脅。清政府在軍事進剿屢屢受挫之後,曾對鄭成功多次招降,答應赦罪授官,封海澄公,授靖海將軍,均遭鄭成功拒絕。清政府招降不成,把鄭芝龍由軟禁而投進監獄,讓鄭芝龍告訴鄭成功說,如果不降就把他的親屬全部殺掉。鄭成功大義滅親,反清複明的決心終不為之所動,複信鄭芝龍說:“兒昔者再三苦諫而吾父不聽,今事已差池,言之何益!設有不幸,兒當縞素複仇,以結忠孝之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