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戚發軔

戚發軔,1933年4月2日出生在遼寧複縣,少年時就憋著一口不甘日本外侮的氣,高中時又目睹侵朝美國飛機到我國丹東邊境狂轟濫炸的情景,發誓要學航空專業。1952年,戚發軔高中尚未畢業就報考大學,一連三個誌願都填報了飛機製造係,結果被北京航空學院錄取。他踏實用功,學習進步很快,成績越來越好。1957年畢業分配到剛剛成立不久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參加導彈研製工作,他進了“掃盲”性質的培訓班,第一課就是聽赫赫有名的錢學森講《導彈概論》。戚發軔一邊學習,一邊搞導彈的結構與總體設計,很快就入門了。他參加我國第一枚地地導彈的研製和第一次“兩彈結合”的試驗發射,在技術上鍛煉成長起來。

1968年,戚發軔轉到空間技術研究院,參與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研製工作。他作為製造第一顆衛星“東方紅”1號的技術負責人,經曆了研製和發射的全過程,而且多次向以周恩來總理為首的中央專門委員會彙報衛星研製和準備發射的情況。這是他一生中最難以忘懷的一件事情。

1970年4月,我國發射“東方紅”1號衛星的準備基本就緒,就等中央的命令了。在發射前10天,戚發軔隨錢學森從酒泉發射基地趕回北京在人民大會堂向周總理彙報情況。他負責彙報衛星的測試結果和質量狀況,周總理問:“你認為衛星到底可不可靠?衛星能不能準確人軌?”同時還問了衛星人軌後能不能播放《東方紅》樂曲以及衛星軌道參數、衛星重量是多少、可測量哪些空間物理參數等問題。戚發軔對衛星的質量做了肯定的回答。周總理聽後說:“看來一切準備工作都做得比較好。”他要戚發軔和“長征”1號運載火箭技術負責人任新民、楊南生一起馬上寫出正式書麵報告。戚發軔根據衛星在研製中的質量情況和模擬試驗結果,當晚就非常自信地起草了衛星部分的報告草稿。這畢竟是中國的第一顆衛星,沒有任何經驗可循,戚發軔還是緊張得徹夜難眠。不過,10天後的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樂曲聲響徹太空,傳向全球。戚發軔後來回憶說:“這是我這一生最高興的一刻!”當年37歲的戚發軔,在衛星技術領域嶄露出了他的智慧和才華。

1975年後,戚發軔相繼擔任了“東方紅”2號、“東方紅”2號甲通信衛星的總設計師。經過將近10年的研製,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研製完成。有一次在衛星的檢測中接連燒壞了轉發器上的三隻管子,戚發軔十分著急,因為衛星上天後,轉發器一旦失靈就無法轉播電視節目。戚發軔要求進行一絲不苟的檢查,結果發現是元器件老化造成的,更換後就不再出現燒壞管子的情況。戚發軔的嚴格要求保證了1984年4月8日衛星上天後正常運行,衛星定點後即開通了數字和模擬電話、圖片文字傳真、電視和廣播節目傳送、數據處理傳輸等,特別是在邊陲地區的老百姓可以通過自己的衛星收看到中央電視台傳送的節目了。戚發軔並不滿足於此,他馬上考慮下一步通信衛星關鍵技術的改進,隨後製定了“東方紅”2號甲通信衛星的設計方案。這個方案使衛星的轉發器增加了,通信容量增大了,使用壽命也延長了。1986年2月1日“東方紅”2號甲通信衛星被送上蒼穹,衛星定點保持精度比試驗通信衛星提高了5倍,標誌著我國地球同步衛星測控技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這顆衛星提供使用後,僅電視的人口覆蓋率就由原來的30%增加到80%以上,全國500多個大中城市開通了長途自動撥號電話。1988年3月7日,戚發軔和他的研製隊伍又把一顆“東方紅”2號甲實用通信衛星送上36萬千米高的赤道上空,它的設計壽命增加到4年半,通信容量也比以前擴大了一倍。由於這顆衛星采用成型波束天線,將輻射功率主要集中於我國地域,信號比國際通信衛星明顯增強;衛星傳送的電視圖像清晰,色彩逼真,伴音純正,即使在遙遠的邊疆、海島,隻需建一個直徑3米至45米天線的地麵接收站便可以看到清晰的電視節目。這使我國租星進行通信傳輸的時代已成為了曆史。

正當戚發軔主持研製的通信衛星技術日趨成熟,並擔任“東方紅”3號新一代通信衛星總設計師的時候,他又被調到了載人飛船總設計師的位置。1992年,“921”載人航天工程上馬,戚發軔也走上了新的崗位。在飛船論證階段,對於究竟要選一種什麼樣的飛船,各方專家看法不盡相同,各路人馬堅持己見,爭論激烈。戚發軔主持總體方案論證,認真聽取各種意見,揚其所長,棄其所短,提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先進而可行的工程方案。方案確定之後,許多新問題不斷湧現。擔任通信衛星總設計師多年的戚發軔心裏清楚,與研製衛星最大的不同,是飛船事關航天員的生命,必須保證每一個係統、每一個環節都不能發生一絲一毫的問題,必須做到絕對安全可靠,萬無一失。他曾經在俄羅斯參觀過載人飛船的發射,親眼看見航天員在進入飛船之前,總設計師鄭重地簽字畫押,嚴肅而幽默地對航天員說:“如果沒有把握,我不會送你上天去冒險。”戚發軔沒有想到,他在臨近花甲之年還要頂著巨大壓力,冒最大風險去領導造出一艘安全可靠的飛船,而且還要在不遠的將來為中國航天員上天簽字畫押送行。

我國“神舟”號飛船有600多套設備、上百台大小計算機和控製器、幾十萬條軟件程序、十萬多隻元器件、十多千米線纜、八萬多個接點,相當於兩顆大型衛星的工作量,戚發軔不但了如指掌,指揮若定,而且計劃周密,確保了質量和進度。經過7年的拚搏,1999年11月20日“神舟”號試驗飛船首飛成功。進入新世紀後,“神舟”號飛船又連續三次發射和回收告捷。戚發軔的最大願望,是能夠看到神舟號飛船把我國的航天員送上太空翱翔,使他的生命在太空中劃出一條光輝的航跡。

王德臣

王德臣,1933年1月21日出生於遼寧義縣,1957年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飛機設計專業,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火箭總體設計部工作。1962年3月,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枚中近程導彈發射突然墜毀,當時擔任結構組組長的王德臣跟隨錢學森院長前往現場分析故障原因。錢學森看見這位年輕人如坐針氈的樣子,就給他講了自己的老師馮·卡門研究高速空氣動力學遭受挫折和美國發射導彈出現失敗的故事,然後語重心長地說:“科學研究總會有失敗,重要的是不要被失敗所嚇倒。”這句話使他在30年後研製“長二捆”火箭遇到危難時,臨危不亂,履險不驚,承受住巨大壓力,最後取得成功。

王德臣還有一位在北京航空學院學習時的恩師屠守鍔,是我國洲際導彈和“長征”2號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屠守鍔早他半年調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王德臣畢業後又到了老師屠守鍔的門下,師生並肩作戰。後來,王德臣成了屠守鍔總設計師的副手,共同組織研製成功洲際導彈和“長征”2號運載火箭。屠守鍔淵博的知識、坦蕩的胸懷和淡?白名利的品德,對王德臣影響很深。當屠守鍔年過古稀退居二線後,王德臣接任了總設計師的職位。這時屠守鍔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作為總設計師,最重要的是成功時想到不足,失敗時能夠昂然超越。”這一教誨成為王德臣一生研製火箭的座右銘。

1986年,王德臣等人拿著圖紙上的“長二捆”火箭,去美國尋找市場,同美國專家談判協調,說服美國人用中國的大型運載火箭發射他們製造的重型衛星。經過兩年的努力,1988年12月我國長城工業總公司與美國休斯公司、澳大利亞通信衛星公司簽訂合同,用我國的新型大推力火箭發射兩顆美國製造的新型多轉發器通信衛星。合同規定,在1992年正式發射美製澳星之前,新型火箭必須在1990年飛行一次,否則要支付100萬美元的高額賠償。當時美國的“雷神-德爾塔”火箭總設計師史密斯來中國考察,聽說中國要在18個月內完成“長征”2號捆綁式火箭的研製計劃,異常驚訝地對王德臣說:“我得提醒你,像這種火箭搞到這個程度,在美國至少也得再幹3年才能成功。”王德臣平靜地回答道:“我相信我們能夠完成。”史密斯難以置信地笑道:“你們中國人是不是又吃了鴉片?”王德臣十分自信地回敬說:“不,我們很清醒。18個月後,我請你來看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