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導彈即著名的V-2火箭(導彈),它與V-1等火箭一起,是希特勒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新式武器。從1944年6月到1945年3月,德軍向英國倫敦和比利時的安特衛普港發射V-1和V-2導彈共12000多枚,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現在運載火箭和導彈已在許多國家得到發展,但它們在結構原理上仍然與V-2導彈雷同。

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布勞恩和德國的主要火箭專家向美軍投降,並來到美國。從此,布勞恩在美國的火箭和航天事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先後研製出“紅石”、“丘辟特”、“潘興”等近程導彈,“雷神”、“宇宙神”、“大力神”等中程和中遠程導彈。

布勞恩對載人航天很感興趣,早在1947年1月,就用V-2火箭將果蠅送人高空進行實驗,並成功地回收。1948年6月,他完成了《火星計劃》一書,論述了到火星旅行的分階段運輸的設想。1952年他還提出了“輪狀旋轉航天站”和三級火箭飛船等設想。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以後,美國原定發射衛星的火箭還未過關,是布勞恩領導研製的“丘辟特”導彈應了急,於1958年2月1日發射成功美國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1961年4月12日,蘇聯首先把加加林送人太空後,還是布勞恩領導研製的“土星5”號火箭,保證了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的成功,在1969年7月20日,實現了首次把人送上月球的夙願。

多恩伯格

多恩伯格,1895年9月6日出生在德國黑森州吉森城的一個富商家庭。少年時代在本地上學,1911年至1914年在吉森學校讀書。1914年應征人伍,在陸軍服役。1918年,任炮兵中尉的多恩伯格被美國海軍陸戰隊俘虜,在法國南部的戰俘營中關了兩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多恩伯格獲釋,回到陸軍工作。後來,他被德國軍械局保送進入柏林理工學院深造,攻讀機械工程專業,1927年畢業。1930年獲碩士學位,然後又回到軍械局接受研究火炮的任務。這樣的學曆和經曆為他從事火箭研究打下了基礎。

多恩伯格在軍械局嶄露頭角。當時,陸軍軍械研究部長貝克爾少將是一名導彈專家,正領導火箭研究工作。他發現了多恩伯格的才華,1930年便任命多恩伯格為陸軍導彈軍需專家霍爾特希上尉的助理,負責研製固體火箭武器係統。多恩伯格閱讀和研究了大量有關火箭的資料,設計了口徑為10~32厘米、質量為50千克的固體燃料火箭,射程有幾千米,在哥尼斯靶場試驗成功。這種火箭以他的名字命名為“多氏”投射器,在二戰中投入使用,發射了約250萬枚。

在1930年,德國已具備了發展液體燃料火箭的條件。多恩伯格對當時德國宇宙旅行協會和分散的五個液體燃料發動機研究小組作了實地調查,預測到液體火箭有著不可忽視的軍事潛力,同時發現了一批富有才能的研製人員,如瓦利爾、裏德爾、魯道夫等人,特別是布勞恩這位對火箭很有抱負、不畏艱險且極富鑽研精神的年輕人。他把這些有誌者吸收到他負責的液體燃料發動機研製小組,集中力量發展液體火箭事業。

1932年,多恩伯格在庫麥斯多夫炮兵靶場建成液體燃料火箭試車台。他將布勞恩從陸軍固體火箭試驗場調到新建的庫麥斯多夫液體火箭試驗站工作,同時把德國宇宙旅行協會的大部分成員和柏林理工學院的一批科學家聘請到這裏,集智研製液體火箭。在多恩伯格的組織領導下,布勞恩研製成功一台小型液體燃料發動機,並立刻被提升為技術研究部主任;其他做出成績的科技人員也都被安置在各個關鍵崗位。同年12月21日,布勞恩在庫麥斯多夫試車台上試驗一台液體燃料發動機,點火後發生爆炸,毀壞了試車台,好在未傷及到人。在場的多恩伯格並未責怪布勞恩和科技人員,而是勉勵他們繼續努力。後來不到一個月,布勞恩領導的研究小組組裝成一枚完整的火箭,采用液氧和酒精作燃料,把火箭發動機的推力從2891牛提高到9786牛。這枚稱被為A-1的火箭在多恩伯格的指揮下誕生了。

這時,多恩伯格考慮到庫麥斯多夫試驗場不能適應大型軍用火箭的研製需要,決定另外開辟新的研製機構和基地。後來選定了位於波羅的海邊上的烏澤多姆島作為新的火箭試驗場,因為這裏遠離居民區,森林茂密,易於隱蔽,海陸交通都較方便,是火箭試驗的理想場所。經批準後,多恩伯格在這個占地29平方千米的小島上建起了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火箭試驗場,後來聞名於世的佩內明德火箭研究中心就設於此。這裏建有現代化的超聲速風洞試驗設備、推力為1957千牛的靜態試車台、火箭材料實驗室、液氧製造廠、大型生產裝配車間等,距離火箭製造廠3千米左右的地方就是火箭發射試驗場。多恩伯格被任命為德國陸軍軍需委員會火箭研究部主任兼佩內明德火箭研究中心司令員,統管德國三軍分散的火箭研製工作。他在貝克爾將軍的直接領導下,全權負責指揮火箭研製工作。

1940年後,德國當局賦予多恩伯格全麵領導火箭的研究、發展、生產、部隊訓練、交付使用以及擬訂、審批經費預算等工作,扭轉了三軍各搞一攤的混亂局麵。多恩伯格後來回憶說:“我在接受任務後的最初幾年,全權負責,獨攬大權,隻向軍械局長彙報工作。從1943年開始,向最高司令部司令員彙報,到1944年便直接向帝國元首彙報。”多恩伯格將全部精力放在技術決策、製訂計劃和組織工作上,全力以赴地抓好新型火箭武器的研製、試驗和生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由於實行統一指揮,避免了研製工作重複,易於組織協調,從而加快了火箭武器的研製和裝備進程。

德國當局由於戰爭的需要,希望盡快研製出火箭。多恩伯格也曾說過:“我當時並不追求很理想的火箭,隻要能上天就行。”開始,由於V-2火箭的零部件質量難以保證,又沒有製導係統,因此其可靠性和命中精度都較差。多恩伯格又著重組織研究了無線電定向裝置,改進了推進係統的關機機構,火箭的可靠性由最初的30%提高到了78%。此命中精度隻能用於襲擊大城市、港口等大目標。後來,多恩伯格還領導研製了一種叫“瀑布”的超聲速地空導彈,但隻試射了約50枚,沒有投入批量生產。在他大膽而精心的組織下,1942年後成功研製出了V-1飛航式導彈和V-2彈道式導彈,將液體火箭推進到實用的戰爭舞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共發射V-1導彈8070枚、V-2導彈約4000枚。但是最先進的火箭武器也挽救不了德國法西斯覆滅的命運。

1945年5月9日,德國五條件投降,多恩伯格作為戰俘被送到英國倫敦監獄關押兩年。1947年,他獲釋到美國德頓的賴特帕森空軍基地任導彈設計顧問,撰寫了約50份有關火箭技術未來發展的材料。1950年,他受聘於美國貝爾航空公司,用3年時間完成第一架火箭飛機X-1的研製和試驗飛行。後來還設計出作為“宇宙神”火箭上麵級的“阿金納”液體火箭,其在發射照相偵察衛星中屢建功勳。

20世紀60年代後期,多恩伯格為美國航空航天局製訂了航天飛機的研究方案,同時建議美國要有效地組織宇航研究,指出宇宙航行在軍事上意味著作戰領域的擴大,在政治上意味著國家威望的提高,在科學上將大大豐富科學家的知識領域。而且他還根據自己一生領導研製火箭的經驗,提出美國宇航研究要遵循的原則和標準。這些對美國導彈武器和宇航事業的發展都有一定影響。

早在1942年10月3日,V-2導彈研製發射成功的時候,多恩伯格在佩內明德對部下發表講話時就指出:“可以說我們已把火箭射人宇宙空間,並且首先使用了宇宙空間作為地球上兩點的橋梁。我們已證明火箭推進對宇宙航行是切實可行的,這在科學技術史上有著決定性的意義。除了陸路、海上和空中交通外,現在還可加上無限遼闊的宇宙空間作為未來星際航行的一個新領域,這是宇宙航行新紀元的曙光!”因此,美國科學家施韋策對多恩伯格一生貢獻的評價是:如果說有過一個人獲得宇宙中的公民稱號,那麼,他就是瓦爾特·多恩伯格,因為他把一項軍事任務變為了邁向太空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