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尼古拉斯僥幸生還

一個從5500米高空墜落到地麵的人,居然能僥幸生還,你說這是可能的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空軍的一位空中射擊員、空軍中士尼古拉斯·阿克梅德,就曾經曆過這一人間奇跡。

1944年3月23日夜,皓月當空,繁星點點。美軍轟炸機群完成對柏林的轟炸後,正作返航飛行。21歲的阿克梅德所在的機組正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突然一架德軍殲擊機向他們的飛機攻擊,飛機著火了,緊接著滾滾濃煙籠罩了機艙,飛機漸漸失去操縱,機長命令機組人員:“立即跳傘。”

阿克梅德準備離開他的工作崗位(後炮塔)去機艙取他的降落傘,但是,一切都晚了,機艙內煙熏火燎,使他喘不過氣來。雖然找到了降落傘,但是傘包正在熊熊燃燒。跳傘沒有可能了。他想,與其在這濃煙滾滾中煎熬,最後與飛機同歸於盡,還不如痛痛快快地跳下去,反正是一死了之。他打開尾炮塔的艙門,頭朝下跳人茫茫夜空。

從5500米高空到地麵的一分半的時間裏,他看到星星在他的腳上方。夜空涼爽的空氣撫慰著他,使他擺脫了煙熏火燎之苦。他想,既然已經沒有任何措施能拯救自己,那就聽天由命吧!他沒有追憶任何往事,也沒有感到恐怖。他不想掉過頭來看地麵,更未想過自己的結局。他隻記得在快降到地麵的瞬間,他曾轉過身子,使腳朝著下方。

3小時後,阿克梅德逐漸恢複了知覺,發現自己仰臥在一片鬆樹林內的雪地中。他像是做了一個夢,不知道自己是否還活著。他嚐試著活動了自己的雙腿,又用手撫摸自己的全身。腦子開始清醒過來,確認自己真的沒有死。他坐起來,看到被刮破的衣褲,幾處割傷,幾處青腫。他清楚地記得自已是無傘墜落的,怎麼又會安然無恙呢!

茂密的鬆樹林中有46厘米厚的積雪。鬆枝的阻擋為他減速,積雪又為他作了緩衝的鋪墊。如果阿克梅德的墜落地點再偏開18米,他就沒命了。那裏沒有樹林。

駕機闖紅場的魯斯特

蘇聯莫斯科紅場,同中國北京天安門廣場一樣是飛行禁區,未經批準,不管什麼飛機都不得在上空飛行或在地麵降落。1987年5月28日,一架外國飛機突然降臨紅場。為此,在前蘇聯國內和世界各國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

駕機在紅場降落的是前西德漢堡航空俱樂部業餘飛行員魯斯特。他駕駛一架賽斯納-172輕型飛機,從芬蘭赫爾辛基的馬米爾機場起飛,飛行申請的目的地是瑞典的斯德哥爾摩,但起飛幾分鍾後突然向東飛行,越過芬蘭灣,在科赫特拉亞爾韋地區進入前蘇聯領空。為了躲避蘇聯雷達,他從低空(高度500~600米)直飛莫斯科。19時30分,魯斯特的飛機到達莫斯科上空,隨後在空中繞了三圈,安全降落在紅場上。魯斯特走下飛機,興奮地向在場的人散發名片,並聲稱自己是從赫爾辛基飛來的。正當紅場上的人群莫名其妙地圍觀飛輒的時候,蘇聯警方封鎖了現場,並將魯斯特監禁起來。據魯斯特口供,他這一行動完全是受好奇心的驅使,並無任何政治和軍事目的。

年僅19歲的魯斯特,幻想著搞一項小小的冒險行動,他並沒有想著要出名,也沒有想過這一行動會引起多麼嚴重的後果。他想的隻是如何好好地玩一玩。為此,他作了認真的準備。

首先,他租用了一架賽斯納-172飛機。這種飛機原有4個座位,他拆掉其中3個,並在裏邊加裝了油箱,以適應長途飛行的需要。他向一些有經驗的飛行員請教過如何實施低空長途飛行,他製定了飛越蘇聯國境而不致被發現的最佳方案。他準備了飛往莫斯科的地圖,並畫上飛往莫斯科的航線。經過這些周密的準備,他對這次飛行已經心中有數。

為了不致引起有關方麵的注意,他於5月13日駕機從前西德的漢堡起飛,先向西北飛過設得蘭群島和法羅群島,抵達冰島的雷克雅未克,然後飛到挪威的卑爾根,最後到達芬蘭的赫爾辛基;在赫爾辛基休息了幾天,他謊稱要經斯德哥爾摩返回漢堡,便實施了這一早已計劃好的行動。

魯斯特在蘇聯境內飛行約5個小時,航行縱深Ⅷ千米,而蘇聯的防空係統竟未及肘采取措施,這在蘇聯內部引起了強烈反響。5月30日,蘇共中央政治局召開緊急會議,討論飛機降落紅場事件。結果,前蘇聯國防部長索科洛夫元帥和防空軍總司令科爾杜諾夫大將被免職,受處分的還有其他一些中下級軍官。

世界各國新聞單位也都以顯著標題報道此次事件,有的震驚,有的對蘇聯防空係統的缺乏警惕性表示困惑和不解。據有些外國報刊報道,魯斯特進入蘇聯國境,蘇軍雷達都沒有發現。一架蘇軍值班殲擊機飛行員發現魯斯特的飛機後,誤以為是本國的飛機而沒有理會。當殲擊機飛行員向地麵報告發現一架飛機後,地麵指揮員也沒有及時向民航或體育部門查實,由於各部門的鬆懈和麻痹,以致造成這一轟動世界的“紅場事件”。

蘇聯法院對魯斯特判以監禁2年的處罰。一年以後,經過外交途徑交涉,魯斯特被保釋,由其父母領回前西德家中。

魯斯特因駕機在莫斯科紅場降落而轟動世界,他駕駛過的賽斯納-172型飛機也因此而身價百倍。第二年漢堡航空俱樂部用高價把這架飛機賣給了慕尼黑的一家工廠,這家工廠又用更高的價錢將飛機賣給了一位日本商人。

世界航天人物齊奧爾科夫斯基

1857年9月17日,齊奧爾科夫斯基出生於俄國梁讚州的伊熱夫斯基村。父親是護林員,母親出身工匠之家,家境貧寒,兒時過著艱辛的生活。更不幸的是,齊奧爾科夫斯基10歲時患上嚴重的猩紅熱病,雙耳失聰,尚未讀完小學就不得不輟學在家。在父母的輔導下,他靠頑強的毅力自學了小學和初中課程,並養成了勤於思考的習慣。14歲時,他從物理書中獲得知識,嚐試著做風箱扇風推動的車模型,做紙袋充氫氣飛行,繪製想像中的飛行器草圖。

1873年,16歲的齊奧爾科夫斯基懷著強烈的渴望,隻身到莫斯科開始3年的求學生涯。由於耳聾無法進入學校讀書,隻能每天到圖書館自學。他不論寒暑,早出晚歸,整天泡在圖書館刻苦攻讀,靠父親寄錢維持起碼的生活,3年竟學完了大學理科的課程。在求學期間,他對星際航行產生了濃厚興趣,自己動手製造金屬飛行器,開始研究有關火箭飛行的問題。他後來回憶說:“我很少係統地學習過,隻讀過使我產生興趣的和自認為重要的一些書。可以說,我一麵學習,一麵創造,盡管也經常耽誤學習和創造失敗。我也很難準確回憶起我是怎樣開始計算有關火箭的問題。對我來說,第一顆太空飛行思想的種子是由著名的儒勒·凡爾納的幻想小說播下的,它使我在頭腦裏形成了確定的方向,我開始把它作為一種嚴肅的活動。”

1879年,齊奧爾科夫斯基以優異成績通過考試,取得中學教師的資格。他一邊在波羅沃斯克中學教數學和物理,一邊獨立研究星際航行問題。他對宇航的研究傾注了全部熱情,把課餘時間都投在了沒有引力的世界,甚至到了癡迷的程度。在他這一時期的筆記本裏,畫有太陽係的天文圖,描繪了能懸掛在太空的“紡錘形塔”和“人造圈”,這可能就是他關於人造衛星和空間站的最早構想。1883年,他寫出了《自由空間》論文手稿,指出利用反作用裝置作為太空旅行工具的動力的可能性,在地球之外人類受到失重的考驗,火箭能在太空中飛行,還繪出了一幅征服太空的火箭發動機原理圖。1887年,他應邀去莫斯科作了關於金屬飛行器的學術講演,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一些科學家的關注。1891年,他從理論上研究了星際航行問題,進一步明確指出隻有火箭才能達到這一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