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創辦私立誌果中學,並創建甘肅礦師養成所和苗圃、農村講習所,創修蘭州市黃河短堤水車。著有《用顯微鏡分析鋼鐵中非性雜質》
孫殿才(1908~1975),又名趙忠國,寧夏中寧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6年參加革命,是年加入共青團,1930年轉為中共黨員,曆任北京市西區區委宣傳幹事、工人聯合會組織部長,天津紗廠委員會書記,天津市工會組織部部長,察哈爾省(張家口)總工會辦事處巡視員,河北省唐山五礦特委書記,上海全總工會聯合會書記,上海“八一三”抗日工人別動隊第五支隊特支書記,漢口辦事處派田家鎮要塞司令部特支書記,安徽省動員委員會幹訓班大隊長,中共安徽省東五縣中心縣委書記,中共銅無地委組織部長,中共三邊地委統戰部長、中共綏寧工委書記、中共寧夏工委書記,寧夏回漢支隊司令員。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後,曆任中共寧夏省委常委、寧夏省政府副主席,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1954年甘、寧合並後,曆任中共甘肅省委常委,甘肅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長兼工業交通辦公室主任,甘肅省人民委員會副省長、黨組副書記、中共甘肅省委民族工作委員會副書記。1964年9月當選為政協甘肅省第三屆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七大、八大代表,全國人大第一、二、三屆代表。
1958年2月在中共甘肅省二屆二次代表大會上被錯定為“孫殿才、陳成義、梁大均右派反黨集團”,受到錯誤處理,1961年中共中央西北局蘭州會議後被甄別平反。“文化大革命”期間受迫害,含冤去世。
楊澄中(1913~1987),江蘇武進人。1949年獲英國利物浦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研究員、中科院學部委員。中國共產黨黨員。
1951年從英國回國參加祖國建設,在中國科學院物理所工作。1957年率領科技人員自京來蘭,創建了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曆任研究員、所長,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核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物理學會常務理事,甘肅省科協副主席、名譽主席,甘肅物理學會理事長。197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全國人大第二、三、五、六屆代表,1964年9月當選為政協甘肅省第三屆委員會副主席,1977年12月當選為政協甘肅省第四屆委員會副主席,1983年4月當選為政協甘肅省第五屆委員會副主席,1988年1月當選為政協甘肅省第六屆委員會副主席。
中國著名核物理學家。是世界上最早研究輕核削裂反應的數人之一,是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開拓者之一。他參與指導建成了中國第一台靜電加速器,指導並參與了原子彈、氫彈材料的截麵測量工作,為兩彈的爆炸成功提供了可靠的核參數。1973年後,他首先在國內開展了重離子物理研究,主持籌建了中國第一台大型重離子加速器,開創了中國重離子核物理研究的新領域。此項成果1991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199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他在國內先後開展了快中子物理、輕核反應和重離子物理研究,取得了一係列重要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先後撰寫發表論文、著作約50餘篇、部。曾獲全國勞動模範,甘肅省先進科技工作者等光榮稱號。
李芳遠(1907~1995),江西永新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7年參加革命,曆任紅軍預備隊分隊長、班長、宣傳隊長、連指導員,公略步兵學校政委,紅八軍二十三師六十八團總支書記,團政委,軍團直屬隊黨總支書記兼司令部協理員、營教導員、紅四方麵軍紅軍大學協理員、教員、科長,延安抗大學員,陝甘寧邊區東軍分區政委、副司令員,三邊分區政治部主任,八路軍留守兵團政治部民運部副部長,冀魯豫邊區第八軍分區副司令員,湘北支隊政治部副主任。冀魯豫邊區第七軍分區政治部副主任,第三野戰軍供給部政委,後勤部政治部副主任。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後,曆任華東軍區及第三野戰軍政治部民運部副部長,華東複員委員會秘書長,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民政部副部長,中央內務部黨組成員,優撫局局長、部長助理,中共青海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兼中共西寧市委書記、市長,中共青海省核心組成員,省革委會委員、生產指揮部副主任,甘肅省生產指揮部副主任、黨委副書記,甘肅省革委會副主任,江西省第五屆人大副主任、黨組成員等職務。是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1977年12月當選為政協甘肅省第四屆委員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