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由生產力革命引起的人口再生產類型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的過程,亦稱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人口再生產類型是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三者相結合而形成的人口再生產特征。人類社會先後有三種不同的人口再生產類型:1.原始人口再生產類型。其特征是極高的死亡率,可補償死亡的高出生率,平均壽命很短,世代更替迅速,人口增長極其緩慢,自然增長率很低,簡稱“高、高、低”的人口再生產類型。它是與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的原始采集、狩獵經濟相適應的。2.傳統人口再生產類型。其特征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簡稱“高、低、高”的人口再生產類型。它是與以手工勞動、家庭勞動為基礎的農業經濟生產力水平相適應。3.現代人口再生產類型。其特征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平均壽命延長,簡稱“低、低、低”人口再生產類型。它是與以現代科學技術為基礎的社會化生產相適應的。現在世界上經濟發達國家基本上都是這種人口再生產類型。人口再生產類型是與一定曆史階段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所決定的,又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變化發展的。當人類社會由以采集狩獵經濟進入到以手工勞動家庭勞動為基礎的農業經濟時,生產對勞動力的需求就由較少向較多方向發展,社會就會逐漸由“高、高、低”過渡到“高、低、高”的人口再生產類型。當人類社會由以手工勞動、家庭勞動為基礎的農業經濟進入到以現代科學技術為基礎的社會化大生產的工業經濟時,生產勞動力數量的需求相對減少,對勞動力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社會就向控製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的方向發展,人口類型也就由“高、低、高”逐漸過渡到“低、低、低”的人口再生產類型。因此,生產力革命是人口再生產類型轉變的客觀基礎。
人口統計
指搜集、整理和分析人口發展過程中數量資料方麵的整個工作過程。它通過對人口現象數量關係的調查、登記、分析、研究,揭示人口現象的實質,反映人口發展過程的規律性,是社會經濟統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口統計的內容主要有:人口總數,人口的出生、死亡、自然變動、機械變動,人口的年齡、性別、職業、文化教育構成、民族、城鄉構成,人口的發展規模、增長速度,人口的婚姻、壽命狀況,人口普查、人口規劃、人口預測等方麵。人口統計是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國家管理和經濟管理的工具,它的基本任務是搜集、提供準確的人口資料,為國家和有關部門了解情況、製定政策、指導工作、實行監督提供可靠的依據。因此,各種統計數據都必須客觀、真實、準確,如實地反映人口數量、質量狀況及其他方麵的客觀實際,這也是人口統計最基本的要求。同時,各種統計項目的設置、分類必須科學、合理,並且需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地補充、完善、發展。
人口普查
指一個國家在一特定的標準時點上,對其境內的全部人口以及與人口相關的社會、經濟、文化、婚姻等狀況,進行調查登記,並將所得資料迅速收集、彙總,加以分析、評價和發表的全過程。它的基本特點是:必須在統一的標準時點進行登記;必須是一國境內的全部人口;必須用統一的普查項目,按照統一的方法、內容、進度進行;必須對每一個人的實際情況進行個別的直接登記;必須用最快的速度把資料整理和發表出來。人口普查的內容或項目可分為4大類:1.人口的自然與地理特征,包括姓名、性別、年齡、出生時間、出生地點、居住地址、籍貫等;2.人口的社會特征,包括與戶主的關係、民族、宗教、文化程度等;3.人口的經濟特征,包括職業、行業、收入水平、工作單位性質(全民、集體、個人)、待業狀況等;4.人口的婚姻與生育狀況,包括婚否、結婚年齡、曾生育子女數、子女存活數、生育胎次等。人口普查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詢問法,即選派人員登門詢問,按項目逐一登記;另一種是自填法,即將普查表發給居民,由居民在普查標準時間自己填寫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