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權

民權是指用以指人民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力。民權分為四種,即選舉權、罷免權、創製權、複決權。孫中山認為,代議政體,人民選舉議員,由議會去管理政府,是間接民權;有了選舉和罷免官吏,創製和複決國家法律的權力,才算是充分的民權,徹底的直接民權。

民主主義

民主主義是關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理論。它是以資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為核心的民主主義。最早提出這一理論的是17、18世紀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盧梭等人。他們主張“主權在民”、“天賦人權”、“法律麵前人人平等”,以反對封建等級特權和君主專製製度。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提出了“人民主權”。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提出了“自由、平等、博愛”。美國南北戰爭中林肯提出了“民有、民治、民享”等理論。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理論,在當時曆史條件下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民主政治

統治階級中大多數人享有管理國家權力的政治製度。民主政治在不同階級性質的國家具有不同的階級性。在古希臘雅典城邦奠定了奴隸主民主政治的基礎之後,經過伯裏克利執政時期的發展,民主政治製度已基本形成。當然,雅典民主政治是為奴隸製服務的,其實質是工商業奴隸主專政。資產階級曾提出過“民主政治”的口號,對反封建起過積極作用。在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是前所未有的、為絕大多數人所享有的民主,廣大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

民主社會主義

是一種標榜社會主義,實質公開反對馬克思主義的現代改良主義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工黨和其他國家的社會黨右翼領導集團,為反對馬克思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以民主社會主義為綱領性口號,並在1951年德國法蘭克福社會黨國際成立大會上發表了《民主社會主義的目的和任務》宣言,公開提出用民主社會主義對抗科學社會主義,否認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階級對抗和階級鬥爭,反對無產階級革命,反對消滅資本主義私有製。他們認為,馬克思主義不再是作為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的有效力量,指導他們的是進化社會主義的理論,宣揚“第三道路”,這就是所謂“不同於資本主義,也不同於共產主義”的民主社會主義。認為在歐洲作為政治範疇的革命,已失去現實內容,隻有經過不斷改良,社會才能發生變化。主張由社會民主黨政府領導,鼓吹資本主義製度下的國家製已經是社會主義所有製。

自由

自由的原意是從被束縛中解放出來。在政治上,自由指社會關係中受到保障或得到認可的按照自己的意誌進行活動的權利。自由是具體的,有其不同的曆史的和階級的內容。自由又是相對的,沒有不受任何限製的絕對的自由。在哲學上,自由指對必然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

自由主義

19世紀初開始出現的一種資產階級政治思潮。反映資產階級政權確立以後的要求。主要人物早期有法國的本紮曼·孔斯旦、英國的邊沁,稍後有英國的約翰·穆勒,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有法國的埃斯曼、德國的埃林涅克等。他們主張,國家應該保障人身和私有製的安全,維護以公民自由為基礎的社會,特別強調“國家不幹涉經濟生活”。在社會主義國家裏,無產階級政黨和革命團體中取消積極的思想鬥爭,主張無原則的和平的錯誤傾向,也是自由主義。

自由與紀律

兩者是一個統一體的兩個矛盾著的側麵,它們是矛盾的,又是統一的,人民享受著廣泛的自由,同時又必須用社會紀律來約束自己。自由是相對的,沒有不受任何限製的絕對的自由。在社會主義製度下,紀律反映了勞動人民的利益和客觀規律的要求,是無產階級政黨執行路線的保證,是維護生產、工作和社會秩序所必需的,也是同自由相輔相成的。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通常稱資產階級革命。是指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對封建地主階級專製統治,旨在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為資本主義發展掃除障礙的革命。17世紀中葉的英國革命和18世紀末的法國革命都屬於資產階級革命。資產階級革命用資本主義製度代替封建主義製度,為社會生產力在一定曆史階段的迅猛發展開辟了道路,是人類曆史的一大進步。由資產階級本身固有特征所決定,其革命具有很大的不徹底性,始終不能成為革命的領導力量。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分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舊民主主義革命是由資產階級領導的,革命的對象是封建主義,革命的結局是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的共和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革命的對象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革命的結果是建立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人民共和國,它的發展前途是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