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強調的是,無論喀喇汗王朝、高昌回鶻政權,還是大寶於闐國,他們都與中原諸王朝保持著密切的關係。如喀喇汗王朝的統治者不少都冠以“桃花石汗”的稱號。經考證,“桃花石汗”就是“中國汗”。再如喀喇汗王朝時期的箴言式著作《福樂智慧》一書中就這樣記載:“倘若契丹商隊的路上絕了塵埃,無數的綾羅綢緞又從何而來?”形象地表述了當時西域同中原地區密切的經濟貿易交往。
1125年,我國北方地區的遊牧政權遼朝覆滅前夕,遼室皇族耶律大石帶領部眾撤出中原,遷往西域,收撫高昌回鶻,將其勢力範圍向西延伸到中亞。1131年,耶律大石占據喀喇汗王朝重鎮巴拉沙袞,創建西遼政權。西遼的統轄範圍西南至阿姆河,西北至巴爾喀什湖,東包含天山南北各地,儼然中亞霸主。1218年被西征的蒙古大軍攻滅。
蒙古族,唐時被稱為“蒙古室韋”,12世紀末-13世紀初,成吉思汗以其卓絕超凡的政治才幹將活動在漠北草原上的蒙古各部統一為強大的整體後,蒙古汗國迅速將其統轄範圍延伸到西域各地。1209年,成吉思汗率部西征,大批蒙古人進入西域。天山南北各地皆處在蒙古人統治之下。蒙古元朝統治西域後期,蒙古皇室內訌,無暇西顧,天山南北各地落入成吉思汗二子察合台及後裔們建立的察合台汗國控製之下。察合台汗國統治西域時期,特別是1347年察合台汗國分裂後,東察合台汗國禿黑魯帖木兒汗為了鞏固其統治,親率部眾16萬蒙古人皈依伊斯蘭教。蒙古統治王族的強力支持,使伊斯蘭教在天山北部地區得到廣泛傳播。到16世紀初,隨著明朝建立的哈密衛為東察合台汗國攻占,包括哈密在內的西域各地大都放棄佛教,改信伊斯蘭教。民族遷徙、融合程度的不斷加深以及伊斯蘭教文化對古老的西域各族文化傳統意識形態的整合,加快了民族的進一步分化和重新組合,哈薩克、烏孜別克、柯爾克孜、回、維吾爾等形成近代民族。80.清朝時期新疆的民族狀況如何?
公元1680年,統治西域的東察合台汗國為南下的蒙古準噶爾部所滅,蒙古察合台汗後代融入西域其他民族之中。天山南北各地處在準噶爾部貴族統治之下。準噶爾,意為“左翼’,是清代衛拉特蒙古四部之一。衛拉特蒙古又稱厄魯特、西蒙古。準噶爾部初遊牧在額爾齊斯河上遊地區,後發展到伊犁河流域,並以此為中心,向四方擴展。巴圖爾琿台吉時期,準噶爾軍事實力強大起來。至噶爾丹在位期間,其勢力位居衛拉特蒙古四部之首,於是南下擴展勢力範同,進而完成了對塔裏木盆地綠洲地區的兼並。
準噶爾控製天山南北後,實力日益強盛,雄踞西北,開始與清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禮,對清朝統治構成嚴重威脅。清王朝多年派兵征伐,到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清朝平定準噶爾與大小和卓之亂,統一了天山南北。
清朝是以我國少數民族滿族為主建立的封建王朝,在處理邊疆民族問題方麵頗有建樹。此間,為了保衛西北邊防,推進新疆屯墾經濟的發展,對於此前新疆民族構成和分布重新進行了整合。例如,從內地遷徙滿、漢、回、蒙古(察哈爾部)、錫伯、索倫(達斡爾)等軍民到新疆長期駐防屯田;將天山南部的維吾爾族部分農民遷到伊犁種地生產,接受中國西北沿邊哈薩克、布魯特(柯爾克孜族)、浩罕(今烏孜別克族)等部臣服;在天山南北安置回歸祖國的土爾扈特蒙古部落,等等。清朝政府的這些軍政措施,增加了新疆的民族成分,初步奠定了近代新疆多民族共處發展的格局。近代以來,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以及清朝政府和民國時期曆屆政府民族政策的調整,新疆又增加了俄羅斯、塔塔爾、烏孜別克等民族,而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成為近代中俄之間的跨界民族。這些對於新疆民族分布狀況的整合和政策,對於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以及近代新疆多民族格局的形成,起到了至為重要的作用。至此,維吾爾、漢、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滿、錫伯、達斡爾、塔吉克、塔塔爾、烏孜別克、俄羅斯這13個民族組成的近代新疆多民族分布格局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