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民族團結教育(民族宗教知識)(3)(3 / 3)

西部大開發的政策,將大大加快西部地區的發展,造福於各族人民。初步計劃,在“十五”(2001-2005年)計劃末期,新疆的水利、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將有較大的改善;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減緩,人均收入與東部地區水平的差距不再擴大,基本消除貧困。在此基礎上,再經過若幹年努力,經濟發展達到當時全國平均水平,交通便捷,綠洲規模擴大,形成一批不同規模的現代化城市,人民生活接近當時全國平均水平,成為一個經濟繁榮、社會進步、政治穩定、民族團結、山川秀美的新疆。

76.為什麼說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區?

在人類大規模的海上交通暢達之前,新疆是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要道,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貫穿其中。正由於如此,古代世界東西方眾多部落、族群的遷徙和交往活動都在這裏留下印跡,使新疆自古以來就成為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

我國先秦時期的史書中,將當時新疆的古代部落或民族群體統稱為“西戎”。西漢司馬遷撰寫的《史記》中稱古代新疆一帶為“西域”。漢代,西域的古代民族主要有塞人、月氏、烏孫、羌人、匈奴和漢人。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民族大融合時期,各民族遷徙往來頻繁,又有許多古代民族進入西域地區,如柔然、高車、噠、吐穀渾等。這一時期,為躲避戰亂,不少漢人遷入河西,又輾轉到西域。他們和漢代屯田士卒的後裔彙集在今吐魯番地區,先後建立闞氏、張氏、麴氏政權。特別是公元498年建立的麴氏高昌王國曆時140餘年之久。

隋唐時期,突厥、吐蕃等古代民族對西域曆史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突厥,是繼匈奴、鮮卑、柔然之後,活動在我國北方草原地區的又一個古代遊牧部族。吐蕃是藏族的祖先,7世紀初興起於青藏高原,占領河西地區後,與唐朝爭奪西域。755年,中原地區爆發安史之亂,大批駐守西域的唐軍調往內地,吐蕃乘機占領南疆及北疆部分地區。9世紀中葉,吐蕃勢力衰落,逐漸退出西域。期間,有不少吐蕃部落遷入南疆地區。

從兩漢到隋唐,盡管有上述古代民族陸續遷入西域,但西域民族分布的格局並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公元840年,大批回鶻人進入西域,開始改變了這種局麵。

回鶻,原稱回紇,是鐵勒諸部之一。最初活動於蒙古色楞格河和鄂爾渾河流域,後遷居土拉河北。公元744年,發展壯大了的回鶻於漠北建立回鶻汗國。840年,回鶻汗國因自然災害侵襲、統治集團內江及黠葛斯的進攻等原因而崩潰,其一部分向西遷徙。西遷的回鶻分為三支:一支遷河西走廊,後稱“甘州回鶻”,是現在裕固族的族源之一;一支遷今吉木薩爾和吐魯番地區,稱“西州回鶻”或“高昌回鶻”,後建立高昌回鶻政權;還有一支遷往中亞草原,與葛邏祿、樣磨等當地操突厥語諸族一起建立了喀喇汗王朝。9世紀末-10世紀初,塔裏木盆地周圍地區受高昌回鶻政權和喀喇汗王朝統治,當地的居民和西遷後的回鶻互相融合,開始了回鶻化的進程。

公元1125年,遼朝滅亡。遼朝皇族耶律大石率眾西遷,滅喀喇汗王朝,在西域建立西遼政權,一批契丹人由此進入西域。

13世紀初,成吉思汗率軍進入西域和中亞地區,攻滅西遼王朝。1225年,成吉思汗把他征服的地方分給子孫們,其中察合台、窩闊台都有部分封地在西域境內。直到15-16世紀,仍然是察合台後裔統治西域,各地軍政長官也多是蒙古人。蒙古的西征及對西域和中亞的統治,使各民族之間有了更廣泛、更密切的接觸,各民族之間進一步同化、融合,從而使一些古老的民族消失了,一些新的民族又在誕生了。

在這一時期,首先是回鶻人進一步同化、融合了部分契丹人、蒙古人,並伴隨塔裏木盆地周圍地區政治、經濟、語言、文化、宗教等方麵的統一,最終形成了今天的維吾爾族。其次是在伊犁河流域及中亞地區,當地的居民也完成了融合重組化的進程,烏孜別克族、哈薩克族形成了。

在這一時期,柯爾克孜族人因受瓦剌人的攻擊,從葉尼塞河上遊地區西遷到伊塞克湖周圍地區及伊犁間流域,其中一部分又南逾天山,到達烏什、喀什噶爾及其以西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