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1)(1 / 3)

序一:南懷瑾的情懷和智慧

周瑞金

在南懷瑾老師逝世周年之際,我的同鄉後學林宏偉先生以南師20世紀90年代倡導修建家鄉金溫鐵路為案例,結合南師麵向工商界的精彩演講,以及向工商界推薦的曆史人物和經典讀本等材料,編寫了具有獨特視角的《南懷瑾的商業智慧》一書。此書內容豐富,材料翔實,語言生動,清新可讀。作者盛情邀我作序,又一次勾起我對南師的感念。

南懷瑾老師是當代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先驅。他幼承庭訓,天資聰穎,十九歲以前廣泛涉獵經史子集,諸子百家,醫藥武藝,詩文皆精。二十五歲於袁煥仙先生處印證悟道之後,深感傳統文化如果斷滅,中華民族將萬劫不複,比亡國還危險一萬倍。於是,二十六歲的南懷瑾在峨眉山宏深誓願,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接續中華民族文脈,作為自己畢生努力的方向。從二十六歲發宏誓願,到九十五歲圓寂,七十載春秋,七十年心血,南師畢生從事弘揚中華曆史文化與人性教化事業,不求名,不為利,苦口婆心,循循善誘,以自己的身教言傳,影響著有緣見麵的人,借以影響群倫,影響社會,始終如一地完成了接續中國文化斷層的大願。功莫大焉!德何劭矣!

孔子說:“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南師數十年來,一直主張道是天下的公道,最好要把道理學問講得深入淺出,最好連沒有文化的人都能聽懂。他的著述就身體力行,大多深入淺出,洋溢著“道不遠人”的親和力與說服力,沒有酸澀死板的學究氣,而且旁征博引,兼攝古今中外,浸透著極為豐富的人生閱曆與經驗,充滿著不可思議的智慧靈光。因而,廣泛被士農工學商各界各階層、從十幾歲到九十幾歲各年齡段讀者所喜愛。他講學傳道幾十年,受教者受益者無數,其中不乏國內外工商界的精英,如《南懷瑾的商業智慧》書中寫到的上海斯米克集團董事長李慈雄,被譽為現代管理學大師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第五項修煉》一書的作者彼得·聖吉等。南師潤物細無聲的人性教化,滋潤了人們的心田,不同程度地啟發了、感動了、改變了人們的內心,令人無限的感佩和思念。南師辭世後,彼得·聖吉特地從美國趕到太湖大學堂,發願要把南師的學問和著述進一步傳到西方去,傳到世界去。他說,中國文化對西方乃至全世界是很有幫助的,尤其這個時代和未來,世界充滿了危機,非常需要借鑒中國傳統文化諸多寶貴的思想與經驗。就拿管理學來說,如果隻是寄托於規則和利益管理,而不是以各自的內心觀照和修養為立足之本,就不是真正好的管理。

序一:南懷瑾的情懷和智慧

縱觀南懷瑾老師一生的業績修為,可以用兩句意味深長的話概括:“手無分文,富可敵國;身無片職,權傾天下。”他的商業實踐和對工商界人士的關注與護持,他畢生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化眾生,推進文明,其實質都是為實現“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崇高理想的寫照,是中國古今文人窮其一生所追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和高度智慧的體現。他第一次和朋友一起做生意開公司取的名字就叫“義利行”,具有鮮明的傳統文化色彩。他尊薑子牙為中國商人的祖師爺,推崇管子的經邦濟世哲學,都是根植於曆史文化中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的展現。他曾說:“一個人一生裏做的事情,對人類永遠有功勞,永遠謀利於大家,這個才叫事業,如大禹治水。其他的上到皇帝,下至乞丐,都不是事業,那是職業。”在他看來,現在很多人將工商業做得好,發了大財,或者官做得很大,那都不是事業,隻是職業。隻有對社會大眾、國家民族做了貢獻,才是事業的精神所在。因此,他的一生從不為錢財所捆綁,一旦需要投資實業謀福利於大眾時,他振臂一呼,就有眾多響應者參與並提供資金,堪比富可敵國。

以修建金溫鐵路為例。20世紀初孫中山先生就在《建國方略》中雄心勃勃地勾畫了一幅神州鐵路建設藍圖,其中有一條鋼鐵動脈,將福州、溫州、金華、杭州貫通起來。修建一條由溫州直達金華,進而把溫州與浙贛鐵路大動脈緊緊聯接起來的鐵路,將產生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為此,浙江地方政府和民眾曾7次開工興建金溫鐵路,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未能如願。

1988年,當溫州市領導前往香港邀請南懷瑾老師牽頭修建金溫鐵路時,有著深厚的愛國愛鄉情懷的南師倏然動容,毅然答應。他說:“這條鐵路大家企望了八十年,修了七次都沒有成功,今天我就決定一定要修,不是為我,是為了開啟一個大例子,中國政府的公共建設可以和外資合作。因為不如此,不能加速國內的公共建設。所以我們不去打開這個關閉的大門,那麼幾十年都不會有人打開這個大門的。”

為此,南師調集專家夜以繼日地伏案疾書,完成了《對金溫鐵路的淺見》,提出了改革的建設設想。由外資與地方政府共同牽手,打破內地鐵路由政府或國營企業獨家經營的慣例,催生了中國第一個中外合資地方鐵路公司,並很快籌集第一筆兩千多萬美金彙進內地公司。1992年12月18日,中國第一條引進外資興建的地方鐵路——金溫鐵路正式動工;經過5年建設,於1997年8月8日全線鋪通,1998年6月11日正式通車,翻開了中國鐵路建設改革開放的新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