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就是自覺、自我約束、自我控製之意。獲取生活和事業上的成功必須依賴自律,加強自律有助於磨礪心誌,有助於良好品性的形成,從而使人走向成功。我們必須學會正確地審視自己,從而摒棄掉那些浮躁、失控的心緒。嚴格的自律能使你不僅控製自己的今天,也能控製自己的明天。養成自律的好習慣,你的人生必將更加平坦而廣闊。而自我約束力的缺乏往往成為個人失敗的一大根源,一旦失去了自製,就能被人輕易地擊敗。
名人小檔案:
本傑明·富蘭克林,是18世紀美國最偉大的科學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深受美國人民的崇敬。他是美國第一位駐外大使(法國),在世界上享有較高的聲譽。
本傑明·富蘭克林的自律精神和品質被世人所尊重。他從北美沿海一個默默無聞的港口城鎮走來,成長為那個時代的風雲人物。美國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這樣評價他:“因為善行而受景仰,因為才華而獲崇拜,因為愛國而受尊敬,因為仁慈而得到愛戴,這一切將喚起人們對你的親切愛戴。你可以得到最大的欣慰,就是知道自己沒有虛度一生。”
本傑明·富蘭克林在青年時期,發誓要改掉壞習慣,養成好習慣。他給自己製定了培養13種美德的計劃,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他在《富蘭克林自傳》裏提到了這種方法:首先列出最需要養成的13種美德,在一個時期內(比如一周內)集中精力掌握其中的一種美德。當掌握了那種美德之後,再開始注意另外一種,同時鞏固前一兩種美德的學習成果,這樣下去直到13種都掌握為止。因為先獲得的一些美德便於其他美德的培養,所以他把13種美德按以下的順序排列:
1.節製:食勿過量,飲勿過度。
2.寡言:言必於人於己有益;勿作無益空談。
3.秩序:物有定位,事有定期。
4.決心:當做必做,決心要做的事應堅持不懈。
5.儉樸:用錢必須於人或於己有益,換言之,不要浪費。
6.勤勉:不浪費時間;每時每刻做有用的事,取消一切不必要的行動。
7.誠懇:不欺騙人;思想要純潔公正,說話也要如此。
8.公正:不做損人利己的事,不要忘記履行對人有益又是你應盡的義務。
9.適度:避免極端,人若給你應得的處罰,你當容忍之。
10.清潔:身體、衣服和住所力求清潔。
11.鎮靜:勿因小事或平常不可避免的事而驚慌失措。
12.貞節:除了為了健康或生育後代起見,不常進行房事。切忌房事過度,傷害身體或損害自己或他人的安寧或名譽。
13.謙虛:仿效耶穌和蘇格拉底。
為了檢查自己的進步情況,他做了一個小冊子,把每一種美德分配到一頁上,每一頁用紅墨水劃成7列,也就是一周的7天;然後他把每一頁再劃成13行,也就是13種美德。他每天都要檢查自己,若發現哪兩三項美德沒有做到,則在對應的空格做一個標記。比如,為了改正自己誇誇其談的壞習慣,他給自己選擇了“寡言”,要求自己做到於人於己有利之言才談,避免了自以為是的空談。
為了保證有更多的時間用於學習,在計劃的“勤勉”一條裏,他規定自己幾點起床,幾點吃飯,幾點閱讀,使生活有條不紊。後來有朋友說他常常表現出驕傲情緒,他又把養成“謙虛”的好習慣列入計劃。他每周選出一種缺點進行矯正,每晚必須作自我反省,每天記錄自己努力的結果。有時壞習慣沒有徹底改變,尚未達到理想標準時,就延長一周,直到好習慣代替了壞習慣為止。
正是由於養成了諸多好的習慣,他在眾多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他的美德和睿智向全世界重新定義了“美國人”。
名人小檔案: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德裔美國科學家,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1900年畢業於蘇黎世工業大學。1913年當選為普魯士科學院院士。1940年入美國國籍。1999年,他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世紀偉人”。
習慣成自然,自然成人生,這裏麵隱藏著人類本能的奧秘。一個人無論做什麼,都可能形成習慣。本傑明·富蘭克林說:“一個人一旦有了好習慣,那它帶給你的收益將是巨大的,而且是超出想象的。”好習慣是開啟成功的鑰匙,壞習慣則是一扇向失敗敞開的門。
事實上,成功與失敗的最大分野,來自不同的習慣。一個人的習慣是很難改變的,但並不是不可改變的。因此,請不要放縱身上的任何一個不良的習慣。隻要發現了,就要毫不猶豫地剔除。這樣,我們就能把握住自己的命運,就會有一個美好的人生。
愛因斯坦的“鏡子”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直到臨終前一天,他還在病床上繼續他的統一場理論的數學計算。作為全人類命運的關注者,他熱愛科學,也熱愛人類。他沒有因為埋頭於科學研究而把自己置於社會之外,一直關心著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並為之頑強、勇敢地戰鬥。他說“人隻有獻身於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十分短暫而又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他自己正是這樣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