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永不停息的社會雷達
◇新媒體“家族”
◇“3G時代”的信息傳播
◇新聞執政的新趨勢一、媒體:永不停息的社會雷達
媒體,亦稱媒介、傳播媒體、大眾傳媒,是指傳播信息資訊的載體,即信息傳播過程中從傳播者到接受者之間攜帶和傳遞信息的一切形式的平台或介質。1943年美國圖書館協會的《戰後公共圖書館的準則》一書中首次使用它作為術語,現在已成為各種傳播工具的總稱,如電影、電視、廣播、印刷品(圖書、雜誌、報紙)。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互聯網的發展,網絡媒體已成為一種大眾化的傳播媒體。
媒體與每個人特別是領導幹部息息相關。比如,領導幹部看報紙,外出調研、考察、參觀,看電視新聞,學習時政、解讀形勢、了解動態,發布新聞、動員社會、進行公共管理等,都離不開各種形式的媒體。
資料鏈接
報紙的起源
早在2000年前,中國就出現過類似報紙的文書抄本。它是當時的官府用以抄發皇帝諭旨和臣僚奏議等文件及有關政治情況的刊物,稱為“邸報”。原藏於敦煌莫高窟的唐代《進奏院狀》,是中國已知的最早的一份手抄邸報,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
現代報紙的直接起源是德國15世紀開始出現的印刷新聞紙(單張單條的新聞傳單)。一般把1615年創刊的《法蘭克福新聞》視為第一張“真正的”報紙,因為該報有固定名稱,每周定期出版一次,每張紙上印有數條而不是單條新聞(但是該報是單麵印刷)。“報紙”的英文一詞(Newspaper)最早出現於1665年英國第一家報紙《牛津公報》上。1650年在德國萊比錫出現了最早的日報《新到新聞》,而日報成為報紙的主角,是在18世紀以後。
馬克思和恩格斯曾講過:“報刊按其使命來說,是社會的捍衛者,是無處不在的眼睛,是熱情維護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無處不在的喉舌。”包括報刊在內的各種媒體在現代社會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已經成為當今社會中不可或缺的基礎性要件。與古代社會相比,在信息爆炸的當今時代,社會係統各種要素豐富得多,組成結構精巧得多,內部的張力強大得多,成員之間的社會聯係也緊密得多。從一定意義上講,沒有報道的事情幾乎等於沒有發生。離開媒體,也就失去了聯結社會各個部位的“腳手架”和促進社會係統循環的“管道”。
20世紀40年代,美國政治學家拉斯韋爾最早概括了傳播的三種基本社會功能,即環境監控、社會協調和文化傳承。傳播的環境監控功能,指的是傳播在幫助人類察知內外環境變化並及時調節環境適應行為方麵所起的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與雷達收集和處理信息的活動具有類似性,在現代社會,媒體執行著重要的社會雷達功能,被形象地稱為“永不停息的社會雷達”。
首先,媒體作為“社會雷達”,是由媒體的本質特征所決定的。公眾需要得到足夠的信息,了解自己所處的環境對於自身利益的影響,每個人的頭腦中都有一張社會地圖,並根據社會地圖來為自己選擇在社會上的位置。社會地圖繪製準確,社會發展就有希望,社會地圖繪製錯誤,社會發展就有危機。要想社會地圖繪製準確,人們必須不斷搜集信息,根據社會環境的變化不斷修正社會地圖。人們搜集信息的行為被美國傳播學家施拉姆稱為“社會雷達行為”,而媒體就是一個重要的“社會雷達”。
其次,媒體作為“社會雷達”,是由媒體的基本任務所決定的。大眾傳媒采集新聞素材,進行新聞報道,關注的就是新事實、新問題、新變化、新動向、新兆頭、新端倪,就是環境發生變化的各種征候。
再次,現代媒體擁有非常發達的科技手段,具有極強的延展力和滲透力,它的觸角伸向了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因此,也有義務、有理由、有能力成為“社會雷達”。
最後,說媒體是“永不停息的社會雷達”,從公共管理或領導科學的角度講,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一方麵,媒體為各級領導幹部搜集、整理了大量的社會信息,便於其決策、領導;另一方麵,媒體對各種違法違紀行為特別是國家公職人員的違法犯罪、瀆職腐敗行為進行報道,對重大事件進行披露,這是憲法、法律賦予的使命和責任。我國憲法在一般性地規定言論自由之外,又特別規定公民享有揭露和批評政府機構和政府官員不當行為的言論自由。《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規定,媒體要通過內部反映或公開報道,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黨的各級組織和黨員領導幹部應當重視和支持輿論監督,聽取意見,推動和改進工作。任何機關、組織、部門、行業、單位、企業和個人,可以不接受媒體的表揚和讚美,但無權拒絕媒體的監督和批評。
資料鏈接
媒體報道與議長的“閃電”辭職
英國議會下院前議長邁克爾·馬丁於2009年5月19日宣布辭職,成為300多年來英國首名被迫下台的下院議長和“騙補門”事件中被迫辭職或停職的第5位議員。
馬丁辭職的主要原因是不久以前爆出的英國議員涉嫌騙取額外補貼醜聞。據英國媒體統計,英國646名下院議員2008年在年薪以外共獲大約9300萬英鎊(14億美元)額外補貼,有超過90名議員將麵臨調查。在“東窗事發”後,馬丁還要求警察局調查是誰將這一醜聞透露給了媒體。馬丁的做法被認為令英國議會蒙羞,多名內閣大臣於是要求馬丁盡快下台。
我們應當充分發揮媒體的功能,使媒體真正成為“社會雷達”,促進我國社會和諧發展。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都呈現繁榮發展的態勢,但在繁榮的背後,也潛伏著不少矛盾和危機,人們往往會被發展的成就所迷惑,看不到潛在的矛盾與危機。在經濟繁榮的時候,這些危機往往並不突出,它深藏在社會肌體的內部,讓人不易察覺,忽視了它的存在。可一旦經濟發展遭到外力的衝擊,這些積蓄已久的矛盾與危機借助新的力量產生連鎖反應,可能會對經濟、社會造成巨大的破壞力,甚至可能會摧毀以前發展所積累的一切成果。媒體作為“永不停息的社會雷達”,發揮社會監控的作用,會讓這些人們不容易看出的矛盾和危機更早、更快地顯現出來,達到防患於未然的效果,減少它們對我國經濟與社會的危害。同時,媒體也會通過信息傳播讓整個社會更加和諧發展。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是龐大機器上的一個零件,而信息傳播是社會機器的“潤滑劑”,隻有信息和指令被傳遞到每一個個體,無數的個體才能協調一致,社會才能和諧發展。比如,科學發展觀是黨中央為中國社會發展設計的一套指令,它必須有效地傳遞給全黨和全國人民,才能使我們統一思想,形成共識,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
二、新媒體“家族”
傳統媒體一般指人際間傳播媒體和印刷文字媒體。“傳統”與“現代”都是相對的概念,不是精確的劃分。從現代意義來說,不用動力和設備設施的媒體有傳統的含義,具有不用動力、不用設備設施、使用範圍較小等特點,主要包括廣播、電視、報紙、雜誌、戶外廣告等。
與以新發明和新科技的應用為開始的工業革命一樣,媒體業的革命同樣是伴隨著新的科技、新的技術的出現和應用,才發生重大的變革。簡單回顧一下,就會發現,造紙術、彩色印刷技術、商業輪轉機、廣播、電視、計算機、互聯網等的發明和出現,每次都推動了媒體向前發展,加快了媒體革命的步伐。媒體由平麵的黑白媒體向彩色立體厚重的媒體發展,向聲音媒體、聲頻視頻相結合媒體,向多媒體、互動的網絡多媒體發展。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新媒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如數字電視、直播衛星電視、移動電視、網絡電視、電線上網、溫暖觸媒列車電視、樓宇視屏(各種大屏幕)、移動多媒體(手機短信、手機彩信、手機遊戲、手機電視、手機電台、手機報紙等)、網上即時通訊群組、對話鏈(Chatwords)、虛擬社區、博客(Blog)、播客、搜索引擎、簡易聚合(RSS)、電子郵箱、門戶網站等。其中既有新媒體形式,也有不少屬於新媒體硬件、新媒體軟件,或者新的媒體經營模式。
資料鏈接
眾說紛紜新媒體
對新媒體的定義,眾說紛紜,不盡相同。
美國《連線》雜誌: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熊澄宇教授: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基礎之上出現和影響的媒體形態。
新傳媒產業聯盟秘書長王斌:新媒體是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動傳播為特點、具有創新形態的媒體。
分眾傳媒CEO江南春:分眾就是區分受眾,分眾傳媒就是要麵對一個特定的受眾族群,而這個族群能夠被清晰地描述和定義,這個族群恰好是某些商品或品牌的領先消費群或重度消費群。
陽光文化集團首席執行官吳征:相對於舊媒體,新媒體的第一個特點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紙、通信)之間的邊界,消解國家與國家之間、社群之間、產業之間邊界,消解信息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邊界,等等。
Blogbus.com副總裁兼首席運營官魏武揮:受眾可以廣泛且深入參與(主要是通過數字化模式)的媒體形式。
應該肯定的是,新媒體是在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基礎之上,延伸出來的各種媒體形式。“新”最根本的是體現在技術上,同時體現在形式上,有些新媒體是嶄新的,比如互聯網;而有些是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引進新技術後,新舊結合的媒體形式,比如電子報紙。
新媒體既擁有人際媒體和大眾媒體的優點:完全個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時送達不同的人;每個參與者,不論是出版者、傳播者、還是消費者,對內容擁有對等的和相互的控製。同時,它又免除了人際媒體和大眾媒體的缺點:當傳播者想向每個接受者個性化地交流獨特的信息時,不再受一次隻能針對一人的限製;當傳播者想向大眾同時交流時,不再不能針對每個接受者提供個性化內容。同時,新媒體完全依賴於技術,不是人類先天自然擁有的技能。沒有數字化等技術,新媒體是完全不可能產生和存在的。
如今,新媒體“家族”,可謂“眾星雲集”。
其一,手機媒體。手機媒體是借助手機進行信息傳播的工具。隨著通訊技術(例如3G)、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與普及,手機將逐漸成為具有通訊功能的迷你型電腦。手機媒體是網絡媒體的延伸,它除了具有網絡媒體的優勢之外,還具有攜帶方便的特點。手機媒體真正跨越了地域和電腦終端的限製,擁有聲音和振動的提示,能夠做到與新聞同步;接受方式由靜態向動態演變,受眾的自主地位得到提高,可以自主選擇和發布信息,信息的及時互動或暫時延宕得以自主實現;使得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完滿結合。
當然,手機要真正實現由人際溝通工具向大眾傳播媒體的跨越,還依賴於第三代手機技術(3G)的普及,以及建立在3G之上的手機報紙、電視、廣告的發展。手機報紙是將紙媒體的新聞內容,通過無線技術平台發送到用戶的手機上,使用戶通過手機閱讀到當天報紙內容的一種信息傳播業務。手機電視業務有兩種實現方式:一種是基於移動運營商的蜂窩無線網絡,實現流媒體多點傳送;另一種是利用數字音訊廣播頻譜上的數字多媒體廣播(DMB),實現多點傳送。手機廣告是指基於手機媒體的廣告活動,而非為手機產品所做的廣告,也不隻是短信廣告。
資料鏈接
日本的手機廣告
近年來,日本的手機廣告年收入均超過100億日元。移動電話服務I-MODE的優勢在於用戶無論何時何地隨身攜帶、使用頻率高;可以網上確認與收發E-mail,移動電話服務I-MODE的手機廣告回應率高,是高效的媒體;手機的高度普及使得手機成為互動型的大眾媒體,也是適時適地的個人信息交流媒體;可以吸引非PC用戶的網民;對於出門在外的用戶,還可將用戶吸引至各商店企業,起到溝通與促銷作用。
日本的手機廣告在內容上表現非常豐富,而且著重突出對用戶個性彰顯,以及人性化的關懷。比如,等待傳輸信息時的業務、FLASH動畫、訪問互聯網、電子郵件服務、3D音樂和3D圖案等。
目前,日本的手機廣告很注重與用戶的交互性,已經從注重廣告的點擊率走向注重廣告的創意方向發展。廣告運營商以及廣告商非常注重市場細分以及開發。業務推廣上針對不同的細分市場,取得了較明顯的效果。
其二,數字電視。數字電視就是指從演播室到發射、傳輸、接收的所有環節都是使用數字電視信號或對該係統所有的信號傳播都是通過由0和1數字串所構成的數字流來傳播的電視類型。數字信號的傳播速率是每秒1939兆字節,如此大的數據流的傳遞保證了數字電視的高清晰度,克服了模擬電視的先天不足。
如今,數字電視是人們談論最多的話題之一。由於數字電視是種新鮮事物,一些相關報道及文章介紹中出現似是而非的概念,諸如“數碼電視”、“全數字電視”、“全媒體電視”、“多媒體電視”等,造成大眾感到困惑,茫然不知所措。其實,“數字電視”的含義並不是指我們一般人家中的電視機,而是指電視信號的處理、傳輸、發射和接收過程中使用數字信號的電視係統或電視設備。其具體傳輸過程是由電視台送出的圖像及聲音信號,經數字壓縮和數字調製後,形成數字電視信號,經過衛星、地麵無線廣播或有線電纜等方式傳送,由數字電視接收後,通過數字解調和數字視音頻解碼處理還原出原來的圖像及伴音。因為全過程均采用數字技術處理,因此,信號損失小,接收效果好。
其三,互聯網新媒體。互聯網新媒體包括:網絡電視、博客、播客、視頻、電子雜誌等。
網絡電視(IPTV,是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的縮寫)是以寬帶網絡為載體,通過電視服務器將傳統的衛星電視節目經重新編碼成流媒體的形式,經網絡傳輸給用戶收看的一種視訊服務。網絡電視具有:互動個性化、節目豐富多樣、收視方便快捷等特點。它主要有以下功能:點播功能,即用戶可以在任何時候點播收看節目庫中喜歡的節目內容;廣播時移功能,即廣播時,用戶可以實現“暫停”、“再繼續”等播放功能;雙向互動功能,用戶可以參與感興趣節目的互動討論,可以主動選擇節目。網絡電視能夠很好地適應當今網絡飛速發展的趨勢,充分有效地利用網絡資源。網絡電視既不同於傳統的模擬式有線電視,也不同於經典的數字電視。傳統的和經典的數字電視都具有頻分製、定時、單向廣播等特點,而經典的數字電視相對於模擬電視又有許多技術革新,但隻是信號形式的改變,而沒有觸及媒體內容的傳播方式。網絡電視采用的播放平台將是新一代家庭數字媒體終端的典型代表,它能根據用戶的選擇配置多種多媒體服務功能,包括數字電視節目、可視IP電話、DVD/VCD播放、互聯網瀏覽、電子郵件,以及多種在線信息谘詢、娛樂、教育、商務等功能。